《论语》里的孝道

●吴述明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0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说起孝道,《论语》中讲“父母在,不远游”。最近我看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才注意到,原来“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四个字“游必有方”,孔子并不是反对远游,而是说游必须有方。 
  所谓有方,就是远游必须有明确的去向和目的地。在两千多年前,如果子女远游,就很难及时赶回家中,所以孔子强调游必有方,以免父母牵挂。那在今天呢,虽然时代变了,但这句话却没有过时,它主要是强调了要对父母尽责,不管身在何方,子女要始终葆有尽孝之心,让父母少牵挂、少担忧。 
  “孝”是一门学问,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必备的道德品质,《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不少,而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谈谈对其中几点的体会。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其信奉的一切伦理道德纲常中,“孝”被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论语》第一则《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纪小的人,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话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主张年轻人应该在实践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知识。他把德行修养放在文学修养之前,可见孔子是非常看重孝道的。那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如何去尽孝呢?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题为《女老板携百岁母亲做工程10年:她养我的小,我养她的老》的新闻,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人问白文翠,为什么不花钱雇人照顾老人。白文翠说不放心:“把她带在身边,除了饮食起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心。”白文翠称,对老人,子女的陪伴远比生活的富足重要。 
  看到这段对话,我想起了《论语》里,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赡养父母不是简简单单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要在赡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尊敬之心,多从精神上关心他们。孔子强调尽孝首先要尊敬父母,是要求尽孝要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繁荣。 
  对我自己而言,“孝”之一字,如今也是慢慢才体会到它的意义。因为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心里也明白要孝顺他们,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每次回家给他们买点衣服啊、吃的啊等等就是尽孝了,就像孔子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012年的时候,奶奶中风了,行动不方便,慢慢的,我发现,每次买礼物回去,奶奶总是看一下就放一边了,她高兴的,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我们对她的陪伴和关心。 
  清代,蒋士铨有一首诗《岁末到家》,写到“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对母亲来说,最高兴的就是子女回家的时刻,一年之中,最盼望的就是团圆。 
  有一句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当有一天父母衣食住行都需要我们来操心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毫无怨言地去做呢,孔子感慨“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道难就难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 
  为什么说色难?我觉得还是内心缺乏敬意的缘故,父母是最亲的人,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自觉的就把最糟糕的情绪给了他们,父母总是会包容子女,但这也会让他们感到难过。 
  从另一方面来说,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是不是意味着要一切顺从父母呢,产生分歧的时候,怎么办呢?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孔子也没有说要一味的愚孝,当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子女也应该劝谏,但是要讲究方法,就是委婉地劝说,而不能心生怨恨。总之,父母用最无私的爱养育了我们,我们无论从情感上还是道义上都应该去孝敬他们,要尊敬父母,时常陪伴父母,而且尽孝要趁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给自己留下遗憾。 
  在读《论语》的过程中,看到孔子对于孝的那些论述,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一些行为,然后有所反思。 
  (作者单位:天门日报社)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