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读书观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1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高德宏 
  好长时间,我对“读书”的概念是模糊的,总认为坐在学校教室那才叫读书,而把平时读书只当作看闲书,也就没有把自己对读书的爱好上升为高雅的读书观。说实话,单从读书的字面解析,我还是入了围的,因我一生不说嗜书如命,还真做到了书不离手。 
  我一生认一硬理,“世上钱多赚不尽,官场位多坐不完。”就是读书之余悟出来的,这也影响了我一生,高标了我的言行,矫正了我的读书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这是读书之最大心得。 
  当下,国家提倡建设“书香社会”,中央也提出构建学习型政党,这是实现强国之梦的重大举措。 
  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读书,而读书是靠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体完成的。如果把读书当作任务,当作急时敲门砖,或者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去读书,这种读书是乏味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读书靠自觉,知识靠积累,只有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使之成为工作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养成读书习惯,便会形成“一日不读书,口中生荆棘”的感觉。 
  几十年,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成为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校是以书为伴,后来无论在单位上班,还是出差在外,哪一天不读书便觉日子空寂,感到生活中缺了点什么。尽管大多数时间读书不成系统,也有应时应需之投机,也如鲁迅先生所说:“随便翻翻”也是有益的,虽不见金矿,却可找到别的矿石。储备这些矿石,当工作或学习需要的时候,自能从中冶炼出铜铁铝锌来。当然读书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有“病”乱投医,更不能囫囵吞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方法事半功倍,没有方法事倍功半。回望我的读书生涯,除共性和规律外,也有些小认识和收获。 
  要读好书。美学家朱光潜说:“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阅读范围可用“四读”概括,即读经典,读专著,读政策,读时文。比如读经典,读历史经典知兴替,“彰往而察来”,读哲学经典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读伦理经典知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人格,大凡伟人,古哲先贤在读书之路上都树有一碑。毛泽东一生视好书为生命,一部《史记》看了17次,仅批注超过数万字。 
  伟人如此,凡人也不其外,其实只要想读书,确有很多好书可读。近来中组部、中宣部推荐了很多好的书目,这些书目都是经过专家反复筛选的。如《领导干部大讲堂》系列丛书,纵横古今中外,涵盖政治、法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各领域,畅谈发展战略,分析改革热点,对于提高其辨别能力,深谋发展大有裨益。 
  要勤动手。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阅读方式,我们所处的时代,只能手捧纸质大块头书籍闲视,可折划圈,边读边思边记录,名言警句反复多次,记住了,就像注入了水泥钢筋,一生难忘。进入网络时代,阅读内容或下载或复制,虽快捷却不高效,终究比不上亲笔书写。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写既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一个“下马观花”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思维的过程,当然这可能是鄙人的一家之言。多年来,我养成了写笔记、记读书卡片,做剪报的习惯,每年大都收集整理一次,当“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可根据需要信手拈来。 
  要勤动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之于书,好比火之于石,不经冶炼,不得铜铁。如果说读书是信息的获取和输入,那么思考便是信息的加工与输出。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思考的目的在于其义,思考的意义在于体验,在于明其究里、在于入得书里出得书外,在于得他人之未言。阅读中我最享受掩卷而思和每有意会,骤然忘食的状态。一次读《哥达纲领批判》,竟一夜未眠,清晨提笔草就《从唱国际歌想起的》一文,被《人民日报》发表,当时忘掉了一切,思绪注满笔头,如流水一气呵成。我特别情钟“好书不厌百回读”。因为好书总是常读常新。毛泽东在延安马列主义学院演讲时曾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过多次。 
  要巧用时。学生时代课业繁重,参加工作琐事太多,时有感叹,没有时间读书。我想,这并不是对读书之叹的托词,实际上有时间的理由如同没有时间的理由一样充分,说没时间读书,只是懒得读书的借口而已。时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财富,善于掌握和运用这笔财富是一种对生命的经营。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曾感言,当有人放过那些微小的时间沙粒时,勤奋者却把它们一一捡起,用以充实和完善自己。节约点滴时间,积泥成山,积水成河,正是许多人的成功之秘。 
  要善致用。读书的宗旨,最核心的是学以致用。因为任何一本书都是从实践中来的,都是作者亲身体验,或来自生活,或来自工作,它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经验和智慧。但借来之物对于读者而言,毕竟是间接的,没有经过亲身体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读书不用书,等于假读书;读书尽信书,就是读死书。切不可像《三国演义》里的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只有将阅读所得用于修身养性,畅享生活,才是真读书,读活书。 
  让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自勉,让书之香陪伴我们一辈子。(作者单位:天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