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贞科:创业路上永葆“尖兵本色”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1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 彭丹

他,曾是铁血军人,优秀装甲兵。穿上军装,他担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和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脱下军装,他在创业路上仍然保持“尖兵本色”,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的军人风范。

他就是陈贞科,天门市大黄蜂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拖市服务站站长。

紧急行军  奔赴抗震救灾一线

1997年12月,陈贞科怀着参军报国的志向踏入了军营,在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济南军区“铁军师”服役,成为了一名装甲兵。

“当兵16年,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事情就是参加汶川抗震救灾。”陈贞科深吸了一口气,向记者讲述11年前的那段经历。

2008年5月12日晚,汶川地震刚过去几个小时,陈贞科所在的部队接到作战命令,短短40分钟,第一梯队400余名官兵就集结完毕,随时准备向地震灾区驰援。当陈贞科与战友们登上飞机奔赴抗震一线时,去往震中映秀镇的道路严重阻塞损毁,在得知道路短时间内难以打通后,部队果断决定步行。山路居多,路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山体塌方、泥石流等突发危险,陈贞科自告奋勇和几个战友打头阵当尖兵,负责为大家探路。

一路上,飞石击中了他的帽檐,砸到了他的腿部,陈贞科摔倒了多次,但咬牙再爬起来奔走,衣裤都被鲜血染红了。在历经了紧张的一天一夜艰难行进后,陈贞科终于带着战友们顺利抵达了灾区。

“映秀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我们都不忍心看下去。”陈贞科说,到了映秀镇,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按照上级部署,陈贞科所属部队参与灾后重建。“整个灾区就像个拆迁工地,我们只想着能为灾区群众多干点活儿。”陈贞科告诉记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运送伤员、为群众送药、维修房屋等,责任重大。在汶川的近100天里,陈贞科感受到了灾区群众所经历的深深悲痛,但他和战友们也给灾区群众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有困难、有挑战,但我们绝不会畏惧,更不会止步,这是16年的军旅经历带给我一辈子的财富。”陈贞科说。参军16年里,陈贞科也收获了荣誉,他先后在多次涉外军演中获评先进个人,两次荣立三等功,三次获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

艰苦创业  装甲兵学会“开飞机”

2013年,陈贞科走出军营,选择了自主择业。在从事了多份工作后,今年初,他开始接触农业植保无人机。

“植保无人机能更加高效、精准地进行农业植保,不仅让农民劳作更加轻松,还能让农业实现提质增效。”陈贞科说,他看好无人机“飞手”这一新的职业。在经过专业的理论培训后,陈贞科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植保无人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他用一周时间就顺利让无人机飞了起来。

可是,在接触无人机植保作业后,陈贞科发现这件事儿并不像自己之前想的那样简单。“在打药的同时,还要学习各种相关知识。”于是他又用了近一个月,认认真真学习了无人机的操作原理、打农药的基本知识,开始开拓无人机植保服务市场。

“有的农民对用无人机植保很陌生,不是很能接受。”陈贞科说。今年6月他开始上门向农民推广植保无人机,虽然过程辛苦,但陈贞科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只要技术过硬,农民们使用一次后一定会找他用第二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陈贞科的市场便打开了,他的家乡拖市镇及周边乡镇使用无人机植保的农民也慢慢多了起来。“这说明无人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我要用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赢得更多农户信任。”陈贞科说。

不忘初心  为智慧农业助力

夏末正是虫害肆虐之时,这也是农业植保“飞手”最忙碌的季节。凌晨4时,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中时,陈贞科就已经在田间地头忙得热火朝天。

只见他手持一根细长、形似“蘑菇头”的测绘器,开始沿着整片地的四周进行测绘,标定出需要喷洒农药的水稻田范围以及面积。这些数据将实时传到无人机平台极飞云的后台,以便于无人机能够更加精准地喷洒农药。工作至正午,火辣辣的太阳将陈贞科的皮肤晒得发烫,从地里测量完回来,他已被汗水浸湿了前胸后背,摘下套袖后,两条胳膊黝黑发亮,这是长期户外工作的“烙印”。

测算了准确的面积后,陈贞科将农户自行购买的农药按照比例进行配比,调出适合的浓度。一切准备就绪,满载农药的无人机被安放在地头,等待起飞。旧式的洒农药方式累人又费时,一天早出晚归最多只能作业15亩地,洒药还不均匀;而植保无人机用不了一个小时,30亩地便能喷洒完农药,而且精准度高。

“这就是智慧农业的力量。”陈贞科说,植保无人机能帮助农民轻松种地,农民出身的他觉得干这行非常有意义。三个月时间,他已经作业将近9000亩。

陈贞科认为,无人机植保只是打开了智慧农业的一扇大门,打药也只是最基础的工作。今后,无人机在农业上还会有深度的应用,比如用卫星或者航拍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受灾情况等。他说:“植保无人机为智慧农业插上了‘翅膀’,希望我能助力这双翅膀越飞越高!”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