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代代传承

——天门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彭家垴巡礼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1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彭家垴革命烈士纪念园。(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刘银斌 摄)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  邓慧遐

从卢市镇往卢家口县河以南行约2公里,抵达一片松柏环绕的地方——天门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彭家垴。

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红色圣地,格外庄严肃穆。

进入彭家垴革命烈士纪念园,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纪念碑。

纪念碑是该纪念园的标志性建筑物,碑高9米,碑基高1.3米,方5米,碑身正面用钛合金嵌着“天门第一个党组织成立纪念碑”13个大字。纪念碑背面刻有碑文,真实地记述了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穿过硝烟,回望历史,烽火岁月不能忘。

1924年冬到1927年夏,在武汉读书的彭家垴村人彭正浩,受党组织的派遣,回乡开办平民夜校,宣传马列主义,后在省特派员马振邦指导下,于1925年12月建立了彭家垴党小组,彭德普任组长。1926年春,扩建为党支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老红军和一部分青年党员配合天门县委和以后的县南工委,多次组织群众开展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解放战争中的中原突围,这里的地下党组织为护送干部安全转移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从1925年底建党到1949年,彭家垴先后有77人加入党组织,三次重建党组织,24名党员为之捐躯,70多人被杀害,其中五户被杀绝。这里是天门红旗不倒的地方,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党史资料。

保护红色圣地,科学合理开发彭家垴革命历史资源,弘扬老区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天门市、卢市镇一直在努力。

1984年,旅居缅甸的华侨回乡省亲,捐献4万元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2001年,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来这里祭扫过烈士墓,并拨款进行维修。天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于2007年将彭家垴列入重点老区村给予扶持。其遗址、遗迹,也被市委、市政府列入保护单位。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市老促会的精心谋划和具体指导下,卢市镇党委、政府主持,于2013年底,建成了以一园、一碑、一廊、一校为载体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250平方米。

2017年6月,卢市镇彭家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作用,市、镇两级通过深入挖掘红色党史和红色文化,从资料收集、宣传教育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多方筹集资金,通过建设彭家垴红色教育基地进出道路、修缮“平民夜校”和纪念碑、修建教育园地、开设党员论坛、组织百姓宣讲团宣讲等,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充分发挥革命历史教育功能,持续开展爱国主义、廉政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将革命先辈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作为激励党员干部继承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责任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层层引导、层层带动,在全市党员干部中产生了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效应。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如今的彭家垴,旧貌换新颜,老区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走进老区,昔日凹凸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几代人魂牵梦绕的卢市大桥,已经竣工通车,过大桥后仅需5分钟车程就可以抵达彭家垴革命烈士纪念园;洁净的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坐在家里,打开手机、电视,网络通畅,天下大事尽收眼底……  

“卢市大桥通车结束了县河两岸群众坐渡船往来的历史。大家来彭家垴革命烈士纪念园开展祭奠、学习活动更方便了。”彭家垴村党支部书记彭征兵提起老区的变化,喜形于色:过去,彭家垴革命烈士纪念园所在的原鄢月村和原彭垴村(现合为彭家垴村),全部是泥巴路,没有自来水,没有网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彭家垴实现了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水、电、网络全通。

原鄢月村村民刘广华感触更深,他办了一家纸塑厂,过去运输原材料、产品等费时费力费钱,做梦都想着有一座大桥能够连通天门河两岸。“现在,再也不用为行路、运货发愁了。”谈起老区的变化,刘广华特别高兴。

展望未来,红色圣地会更好。卢市镇已联系市规划设计院修编《卢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卢市镇红色文化街区保护和建设规划》,依托已建成通车的卢市大桥,结合小城镇建设,以打造“红色旅游名村、红色教育名镇”为主题,沿卢张公路一线发展红色旅游景点、生态观光农业、教育文化产业,力争形成以红色文化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带。

【本栏目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天门日报社联合举办】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