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市镇:“快马加鞭”发展虾稻共作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4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天门网 全媒体记者 宋欢 

  近年来,皂市镇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虾稻共作,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如今,该镇额外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支持虾稻产业“快马加鞭”加速发展。
  夏日炎炎,记者来到皂市镇红花堰村,但见到数百只白鹭正在稻田四周自在地飞翔,正在稻田边割草的李文涛听到记者的声音,指着远处说:“那边的白鹭更多,以前这个季节看不到白鹭的,焚烧秆秸的烟雾太大了。”如今,该村因发展虾稻共作,大量的秆秸还田泡水,焚烧秆秸现象大大减少,才有了这白鹭起舞的美景。
  “对于农民来说,秸秆的哪种处理方法简单又实惠?当然是割倒直接丢田里还能出经济效益。”皂市镇政府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魏会军说,上世纪90年代,皂市镇就曾经出现虾稻共作模式,加上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技术相对成熟,因此镇委镇政府从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出发,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推进虾稻共作,让农民借综合种养增收,也让秸秆在水中“被消化”。
  2017年,皂市镇在红花堰村建成了占地1000亩的虾稻共作示范基地,同时在刘杨、湖田、赵南、赵北等村建立了后发基地,虾稻共作面积达到5000亩,这一模式从此在皂市镇成为关注焦点。
  一年过去,皂市镇的虾稻产业发展得如何?
  “虾稻共作模式可是个好东西。”宇兆(湖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皂市镇虾稻共作基地负责人丁新平说,“只种水稻,一亩地年收入在800元左右,虾稻共作一亩地一季收入就有3000元到5000元。”他说,稻田养虾与精养池养虾相比,好处还有很多——秸秆还田泡水,腐烂物质和浮游生物可供养小龙虾生长、产卵;稻秧可为小龙虾遮阴,不用再种水草;宽阔的稻田使得小龙虾养殖密度小,小龙虾不易生病;小龙虾的排泄物可以肥田,稻米绿色无公害,销售价格高于普通稻米……他表示,宇兆公司看到了在皂市镇发展虾稻共作的美好前景,意欲整合资源,在此打造虾稻共作万亩基地,助力皂市镇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皂市镇已发展虾稻共作面积9800多亩。”魏会军高兴地说,还有很多农户眼见虾稻共作效益不错,纷纷加入。
  红花堰村虾稻共作产业扶贫基地负责人蒋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蒋潇曾在广东做过餐饮等行业,考虑到父母年迈、孩子上学,返回家乡从事黄鳝、泥鳅养殖。去年,眼见虾稻共作效益不错,蒋潇流转了500亩地,决定一心一意发展虾稻共作。
  “我现在的虾稻共作面积只有200多亩,另200多亩流转地还没开挖,已开挖的地这一季小龙虾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亩产值3000多元,而没开挖的地还是只种了水稻,基本没什么赚头。”虽然刚开始投入成本较大,但眼前的收益对比,更坚定了蒋潇发展虾稻共作的决心。
  “没什么模式比既能增收又环保的虾稻共作更好了。”魏会军由衷感慨。为给意欲发展虾稻共作的人吃一颗定心丸,除了落实市里的奖补政策外,皂市镇还额外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积极鼓励支持虾稻共作,让更多人可以在皂市镇“撸起袖子加油干”。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