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时节访“棉田”——棉都转型观察之一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 付磊磊开栏语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今日...
从“一花独秀”到“春色满园”——棉都转型观察之二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收储政策调整,棉价下跌,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迎接挑战,以此为契机拉开了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  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天门上平原地区,建...
观念一变天地宽——棉都转型观察之三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黄潭镇敖堤村村民马爱娥怎么也没有想到,种了一辈子棉花的她会过着上班拿工资的生活。马爱娥在群星泽龙专业合作社帮忙做饭,一个月2000元工资,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  从农...
转型路上“农”头舞——棉都转型观察之四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武汉红日子,依托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订单种植面积4.5万亩,亩均带动群众纯收入过万元。  张港鑫天公司,引领花菜产业对接市场,发展多种种植模式,打通种销产业链,成就中国花...
棉乡蝶变棉都崛起——棉都转型观察之五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驻足天仙公路以南,卓尔棉花交易中心的厂房一字排列,气势恢宏,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棉花交易中心,内地最活跃的新疆棉交割库。依托交易中心,天门棉花真正实现了“买全国、卖全...
天门棉企:逆势突围谋求新生——棉都转型观察之六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作为老牌棉花产业大市,棉花新政对全市棉花产业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转型升级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通过转型升级,推动企业走出低端...
“三大变革”加速高质量发展——棉都转型观察之七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华世通新建抗痛风和糖尿病新药口服制剂产业化及MAA系列医药中间体项目、鑫天农业新增蔬菜及水产生产线项目、正平科技上马年产300吨环氧化物项目、芯创半导体新建TO系列生...
刷新“颜值”提升“品质”——我市城市建设发展走笔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吴军  夜晚8时,景观灯亮起,在红、绿、黄等灯色的映照下,陆羽茶经楼的倒影在西湖水面上摇曳摆动;栈桥上,游人如织……  天门新城CBD,年轻人喝着咖啡、聊着网事,流连于五光十色的购物...
点燃乡村文化灯塔———“书香天门”建设中的农村新变化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吴述明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基于生存;读,关乎精神。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没有全民阅读,哪能厚植文明...
春种秋收大变化———改革开放40年我市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微观察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陈飞秋高满地金,润风燕啄稻。  晚稻收获季节,一块块稻田将大地晕染成一片金色。在卢市镇大桥村3组,一辆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吞进一茬茬成熟的水稻。  “镰刀很久不用,已经生锈了。...
就业创业,“饭碗”越端越牢———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就业创业工作微观察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彭丹  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九真人吴志斌,是我市较早外出打工的一批人。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汹涌的打工潮,他至今记忆犹新。  吴志斌回忆,每年春节后,汽车站一辆辆发往东部沿海城...
砥砺奋进成果丰硕 乡村振兴再谱新篇———改革开放40年天门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概述
天门网通讯员张伟李容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神州大地万象更新。天门,乘着改革开放春风,40年砥砺奋进,40年改革创新,实现了农业由弱到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谱写了现代农业...

天门环保大树枝繁叶茂
◇邓铁铸  今年4月24日—28日习近平总书记乘着和煦的春风视察湖北,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经济运行情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用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辩证法”,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
盛世感恩共产党 幸福高歌东方红
◇胡代贵时间如白驹过隙,不觉间,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年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这代人可以说全经历了。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建设从探索走向正轨,并驶入快车道,创造...
天门财政改革四十年
宋小红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天门财税改革与发展由此掀开了历史新篇章。  1980年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试行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建设银行...
一碗丝瓜鸡蛋汤
许培义  四十年前的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的浪潮率先从农村掀起。在十年动乱中,农村经济濒临崩溃境地。1977年秋天,我放假回家,看到路边棉花田里稀稀拉拉的棉苗,又矮...
天门城乡巨变颂
赞改革开放四十年
◇熊纪才路是人走出来的,我的家乡车垱村,几十年前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海陆空”都不通,人们年复一年蜗居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求温饱的路上挣扎。为了改变命运,我家里人商量,决定搞点农副产...
老家的路和远方
◇张北平  我至今都忘不了老家门前的那条路。  老家门前的路过去是条土公路,晴天一阵灰,雨天一地泥。每逢下雨,村里人出门或下田劳作,都经过这条路,戴着斗笠,打着赤脚,裤腿卷得高高的。我们小孩子出...
记忆中的老屋
◇张国华  今年暑假,我从南方回老家健康村小住了几天。  早晨六点钟天已经敞亮,我从村头穿过大路,步过小桥,沿村油厂前面的小路左拐,一大片田野便展现在面前。我选择这条路完全是无意的,事先并没有...
三副对联话改革
◇艾学用  1975年,我家五口人,妻子务农,挣工分养活三个孩子;当年分得口粮1830斤(稻谷),食油6斤,稻草2450斤(烧柴),棉花4.5斤。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大米去粮管所换一斤兑三斤的细米;食油不够用,做菜多...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