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发展“和谐曲”

——我市三个村庄的乡村治理见闻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9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皂市镇兴隆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摄)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 吴述明

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

当前,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对旧有的乡村秩序和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顺势而为,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来自田野的探索实践总是生机勃勃。盛夏时节,记者选取我市三个村庄进行实地走访,探寻乡村善治背后的“振兴密码”。

【镜头一】小小微信群,拉近干群心

“村里什么时候来电?” “今年新农合医保缴费标准变了吗?”“家里老人电话打不通,能不能帮忙去看看”……

打开张港镇罗高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交流群,五花八门的聊天信息中,不时便会蹦出一二条这样的咨询,提问的人,大都会在信息后面带个提示回复的“尾巴”:@胡瑞。

胡瑞,是罗高村党支部书记。每当收到这样的“@”,他总是第一时间为村民释疑解惑。微信群,成为该村服务群众的一个新纽带。

“当时建微信群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全村的人都聚拢到一个大院子里来。”胡瑞说,罗高村有3018人,一半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经商,“之前老听到村里人感叹:本村的很多人都不认识了、村里现在的情况都不了解了……就有了建群的念头。”

2017年12月初,微信群一建立,不到3天入群就达200多人,大家兴奋地在群里互相问候,“你在哪搞事啊?”“我现在在武汉做衣服。”“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事啊?”久违的乡情让天南地北的罗高人重新聚在了一起。

当然,微信群可不只有闲聊的功能。村里的党务村务工作,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通知、文件,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群公开发布。村党支部还明确,党支部成员是微信群的管理人员。党群微信群里反映的问题,村干部必须第一时间回复。

村民何前兵一直在外地打工,他说:“70多岁的父母留守老家,一直是我最大的牵挂。现在,村干部经常到家里探望老人,帮忙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麻烦。有了微信群,父母电话打不通时,我也不会在外面干着急了。” 

“去年冬天下雪的时候,担心有些老人家买菜做饭不方便,我们给村里的留守老人都送去了饺子,大家别提多高兴了。”胡瑞笑着说。

怎么更好地为村民服务?罗高村党支部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乐办小事、办好实事。

前两年,村里拿出多年积累的资金,打算修通组水泥路,需要村民自筹一部分,大家都很赞成。但当村干部家家户户上门的时候,有些村民又不乐意出钱了。后来,村党支部改变方法,以一个集中居住区为单元,由群众选出自己信任的一位村民,把钱交给他,不到一个星期,钱就凑齐了。

无独有偶,去年,村里准备实施亮化工程,还有8.5万元资金缺口,消息在党群微信群上一透露,乡亲们纷纷响应,捐款支持,仅用几天时间,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两年,村干部的努力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胡瑞说。新农合、新农保、一事一议费、垃圾统筹治理费等费用的收取,以前是老大难问题,现在,村民都是主动通过微信群转账。

“基层工作好不好做,关键是能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已经工作10年的村财经委员杨九兰感慨地说,“和以前相比,村‘两委’班子的服务意识普遍提高了。”

村民何光杰也插话道:“干部群众其乐融融,村里每年都有新变化,这样的村党组织,我们拥护!”

【画外音】基层社会治理,农村党组织是关键。罗高村并不富裕,但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级发展安定有序、充满活力,这充分说明了建强基层党组织、选好农村带头人的重要性。目前我市有579个农村基层党组织、4万多名农村党员,这是乡村治理最坚实的支撑力量。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是让乡村治理坐上“复兴号”动车,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凝聚乡村振兴人气。

彭市镇长江村修路现场。(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刘银斌 摄)

张港镇罗高村,村干部服务村民。(天门网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摄)

【镜头二】乡村怎么建?大家同谋划 

驱车进入皂市镇兴隆村,远远地便可看见一栋白色的两层小楼,两边呈对称分布,轮廓分明、简约大气,白墙上以红色线条简单装饰,与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互相映衬。小楼前一个宽阔的广场,四周绿树环绕、间有鲜花点缀,站在广场上眺望,远处农田地势起伏、民居错落有致,好一幅美丽和谐的田园画卷!

“这是我们村去年刚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它的规划、设计、建设,我都参与了的。”村民赵元轩颇感自豪地说。

今年87岁的赵元轩是一名有着63年党龄的老党员,身子骨硬朗,被选为村里的特邀监督员,大事小事都活跃着他的身影。

兴隆村在皂市镇属于偏远村,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以前一直默默无闻,但近两年,村里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谈到乡村变迁的“密码”,村党支部书记尹松平把它归结为“充分发扬民主自治”。

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二楼,有一间专门的“三会共治”办公室,“三会”即“协商议事会、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这是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主要载体。

“三会”组织是否真的发挥了作用?群众如何“当家作主”?

“今年3月份,13组的村民反映生产用水困难,需要对当家堰塘进行改造升级。这是涉及到部分村民的公共事务,需要动用村集体资金,那这个工程应不应该做?村干部说了不算。”村党支部副书记赵云举例,“我们当月就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专题议事会,经过一番商讨,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改造。”

“此外,后来的工程施工中,财务支出、工程质量都由监督员进行全程监督。”赵云说,“监督员由5名公道正派、敢于直言、在群众中有威信的老党员或老干部担任。”

“‘三会共治’优化了党群、干群关系,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凝聚了人心,激发了群众的智慧和参与谋划乡村发展的热情。”尹松平说。

近年来,兴隆村规范监督委员会、协商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运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村干部的村级权力事项、办事条件、办事程序。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权力事项,都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商议,同时,实行“村务、党务、财务、服务、政务”五务公开,严格村级财务管理,增强工作的公平公正,赢得了群众广泛认同。大事用程序、小事靠理念、遇事就协商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兴隆村在两年内顺利完成了通组道路、农田水利、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发生一起矛盾冲突。5组村民吴中平点赞:“村庄变美了,大家的环境意识也提高了,我们还有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每个星期都搞义务劳动呢。” 

【画外音】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乡村的空间结构、社会秩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务的内涵与外延也从过去“收粮、收钱”,转变为土地和农房如何流转、村庄环境如何治理、集体资产以及补贴如何分配等新问题,所以在乡村治理中应该注重把村“两委”主导和村民主体有机统一,摒弃以往“管农民”的思维,主动引导强化村民自我管理和参与村庄事务治理的意识,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镜头三】邻里有纠纷,法律来“支招”

今年4月15日上午,黄潭镇七屋岭村村民李兆雄走亲戚回家,经过向阳村时,被该村村民杨学枝养的狗咬伤了。李兆雄自己到医院进行了治疗,共花费医药费1800元,找杨学枝索赔时,她只愿意赔500元。

“你说这个事件接下来的走向是什么?”七屋岭村治调主任吴正军向记者卖了个关子。

“李兆雄直接来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寻求法律支持,咨询遇到这样的事应该赔多少才合适。”吴正军笑着继续,“要是以前,双方很有可能直接吵起来,但这次,在法律的帮助和村干部的调解下,赔偿及时到位,事情顺利解决。”

“这就是村民法律意识提高的生动见证。”吴正军说,“现在村里的矛盾隐患基本都能化解在萌芽状态。”

漫步七屋岭村,几乎随处可见法治元素。通村公路两边,法治格言、法律案例、法治漫画生动有趣;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有专门的普法办公室、法律图书角、法律顾问公示;村干部都兼任“普法员”,群众来办事,可以见缝插针地做点法律知识宣传。

“我们还经常举办青少年法治大讲堂,每天在村平安法治微信群推送一些法律知识,村里每年都评选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会定期到村里接待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吴正军介绍。

村里的矛盾纠纷往往事不大,但有的涉及法律问题。“根子是协调人的问题,需要耐心,法理情相结合。”吴正军说,“法讲清了,理说通了,气捋顺了,矛盾也就好解决了。”

近年来,七屋岭村紧紧围绕“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打造和谐平安社区”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群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载体和方式,全村形成了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此外,该村还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组织村干部不定期进行巡逻,使村民在家安心、出门放心。2018年,七屋岭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七屋岭村现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在10万人以上,法治是维护村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坚实保障。”村党支部书记杨国雄说。

68岁的老党员杨平发深有同感:“现在邻里纠纷少多了,而且大家还自觉维持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美丽乡村七屋岭,美在田野,更美在人心!”

【画外音】法律“走”进村,纠纷不出村。七屋岭村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法律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是以法治保障乡村有效治理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区域在乡村。建设法治乡村,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