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起信仰的力量 ——读《精神一变天地宽》有感

●彭丹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3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读完刘亚洲上将的这本《精神》,边看边在思考,同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第一次看一本书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书中讲诉了长征中的一个故事。红军翻越一个叫党岭的雪山,那是长征中最高的雪山,很多人因为缺氧和劳累倒下了,被埋在雪堆里。后来部队上来后,发现有一只胳膊伸出雪堆,拳头握紧。他们掰开这只手一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里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 
  看到这里,我深受震撼,明白了红军的力量来自哪里。那就是两个字:信仰。 
  信仰两个字有点高大上,其实,信仰很接地气,它需要被我们牢牢地嵌入骨子里。因为,不仅我们,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都需要他。 
  《精神》这本书第二部分叫甲午殇思——甲午战争120周年祭。甲午战争,122年前的那场战争,人们提起来,会用六个字形容:民之痛,国之殇。之所以用殇来形容甲午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让中国失去了太多太多。 
  精神不在,一败涂地。精神,也就是信仰的力量太重要了。 
  有人说,中国也要感谢甲午战争,因为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民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因为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发生。1919年因为不满日本强加给中国的所谓“二十一”条,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两年之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历史开始了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最伟大的历史成就之一,就是再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杨靖宇,著名抗日英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将军生前和死后都受到日军的极大敬畏,他陷入绝境后,日本派叛徒向他劝降,他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至今在天地间回响,他让人触到了信仰的力量。 
  只有人的站立,才有一个民族的站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反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赢得最为悲壮。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中国人有了信仰,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作为一名80后,平时聊天很少会谈及信仰这两个厚重的字眼,觉得好像离我们很远。 
  其实并非是这样。抗日战争中,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时才30岁,刘伯承参加南昌起义时35岁。1946年粟裕赢得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时39岁。然而正是这些人,以前所未有的青春姿态投入抗日战场,创造了历史。 
  梁启超先生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虽然,我们80后已不再是少年了,但这句话同样能够勉励我们。 
  我很喜欢刘亚洲上将说过的两句话,青春具有无尽的冲击力,青春具有无比的想象力。 
  抗震救灾,无数青年奔赴一线;山区支教,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远赴贵州山区,与孩子们日夜为伴;志愿服务,80、90后扬起青年的精神风帆……这些,是信仰的力量,80、90后,其实是勇于担当的青年一代。 
  信仰可以表现在很大的方面,但其实也落实在细小的地方,公交车上,能为老人主动让座,遇到弱者能礼让先行;生活中,能牢记为人子女应该孝顺,深知父母不易,知恩图报;工作中,能够兢兢业业,完成各种工作任务;遇到挫折,保持乐观,依然为理想努力奋斗……关爱之心、孝顺之心、敬业之心、乐观之心,其实,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刘亚洲上将说,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分子”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作为一个国民,应该鼓起信仰的力量。 
  (作者单位:天门日报社)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