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少龙:为谁辛苦为谁忙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8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本网记者 谢婉静

  22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地头开展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他的足迹踏遍全市的每一个角落,今年被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他就是市农业局植保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廖少龙。

  不忘初心,干一行专一行

  1996年,廖少龙从湖北农学院农学系植保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市植保站工作,从此便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辛勤耕耘,与植保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每到农忙时节,廖少龙的工作就排得满满当当,每天起早摸黑,顶风冒雨,深入田间地头,全面细致地进行病虫害调查,力求数据准确、真实、全面,回来后再及时总结、全面分析后发布病虫发生趋势预报,使农作物免受病虫害危害。

  廖少龙往往是干净整洁出门,满身泥污回家。“这做工作怎么就做成农民了?”妻子心疼地说。廖少龙下田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下乡指导农户开展防治时,带着妻子协助做记录。慢慢地,妻子理解了他的工作,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让他安心工作。

  从书生到“农民”,他不忘初心,干一行专一行。不管是在基层从事病虫害预报测报工作,还是在副站长的岗位上,他始终保持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的本色,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寒,不叫苦,不喊累。“我是农民的儿子,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

  不辞辛苦,只为准确测报

  植保站的的本职工作是病虫害预测预报,时效性强,廖少龙深知,农业要高产,农民要增收,病虫害的准确测报、及时防治是重中之重。

    2016年,我市遭遇洪涝灾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水稻病虫害发生形势严峻。

  当时,植保站工作人员被抽调参与防洪和灾后重建,业务人员严重不足。但病虫害测报工作必须继续,廖少龙给自己定下目标:用5天时间跑完全市水稻主产区,尽快到各个乡镇的田间地头走一遍,摸清全市病虫害情况。他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与站内另一位同事一起,既当司机又当工作人员,查虫情、访农户,调查记录病虫害情况,一忙就是一整天,有时候甚至顾不上吃饭。晚上一回到家中就整理资料,总结分析,确保病虫害预测预报发布的及时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廖少龙的准确测报有效控制了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为保障我市农业生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参加工作以来,廖少龙共撰写、发布病虫情报400多期次,准确率在95%以上,为我市农作物有效防治病虫害提供了依据。

  不怕麻烦,甘当“田间医生”

  廖少龙业务精通,是农民眼中包治百病的“田间医生”,农民碰到问题时都愿意找他。

  去年7月,马湾镇李滩村村民陈某向廖少龙电话求助,他反映自家的水稻出现了大面积枯黄,不知如何是好。由于没到现场查看,无法确定病因,廖少龙决定去现场查看指导。当时的马湾镇洪水未退,汽车无法开进村里,廖少龙和同事涉水前行,来到陈某家的水稻田间。凭借着扎实的植保专业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他很快确定水稻枯黄是细菌性条斑病所致,并立即指导陈某用药。

  不管上班或是休息时间,廖少龙随时接受群众咨询电话,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并尽可能到现场、到田间跟农民交流、分析,直至问题得到解决。他每年接待、解决农民咨询问题不下200人次,现场指导过百次。

  除了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田间技术指导,廖少龙还不断进行植保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他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准备在全市大面积推广的植保新技术先试验、示范,效果确实好后才进行推广宣传。他先后在我市推广了机动喷雾器、无人机、自走式喷雾器等新型植保器械的应用,并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试验出在全市成功推广的水稻病虫害规范性用药技术。该技术可以让种植水稻的农民每亩减少施药1—2次,节约用药成本30-40元,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