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2024】追光逐“新”强支点 聚才兴业创“荆”彩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3日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打印:
字体:

【实干·2024】追光逐“新”强支点 聚才兴业创“荆”彩

编者按: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各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开春之际,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实干·2024》系列报道,多维度聚焦各地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央广网武汉4月3日消息 3月24日-28日,第49届光网络与通信研讨会及博览会在美国举行。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组织近20家光电子企业,集中亮相展会,发布多款全球技术领先新产品。

该博览会是光通信领域中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盛会,东湖高新区企业组团登场,与全球创新力量进行思想碰撞,展现出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的科技创新实力。

创新,是湖北经济长期以来的发展热词。“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拉升新高度、做强新支撑、构建新机制。”湖北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谋划会,提出用五个“新”,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

向“新”而行,聚势提升。湖北正以创新为驱动,抢抓发展先机,厚植综合优势,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新旧动能转换 让传统产业发“新芽”

汽车产业是湖北支柱产业之一,发挥着湖北省工业经济稳增长“压舱石”的作用。

作为 “汽车大省”,湖北提出2024年汽车产业营收力争跨越万亿台阶的目标。目标如何实现?被誉为“中国车谷”的武汉经开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月27日,一辆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在车流中穿梭自如,如同有人在驾驶,顺畅通过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实现我国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的“万里长江第一跨”。

商业化运营的无人驾驶巴士行驶在武汉经开区道路上(央广网发 李岿 摄)

“这正是我们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吸引一批高精地图、智驾算法、语音交互等领域企业项目,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持续推动现有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扩区、提量、增时,打造智能驾驶体验领先城市。

武汉经开区是湖北汽车工业的主阵地之一,汽车产量约占湖北全省“半壁江山”,承担“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等创新使命。

今年以来,该区坚持创新链部署与产业链布局同步推进,着力把武汉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该区的创新发展优势,大力推进工业与科技融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出台“科创33条”“人才10条”等政策,每年拿出30亿元支持创新;同时,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携手建设22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中试平台,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当前,武汉经开区已经进入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发展阶段。”该区科创局负责人介绍,2024年,当地将在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育、项目引进和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和生态营造三个方面发力,全面提速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襄阳造”新能源汽车通过襄阳综合保税区陆运至上海港口出口海外(央广网发 王晶晶 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以武汉为龙头,湖北已经形成了包括襄阳、十堰、随州在内的“武襄十随” 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冲刺万亿级规模。

2024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技改焕新行动,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推动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以科技创新助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焕发新神采。

同为湖北省支柱产业的化工,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也跑出了“加速度”。

位于宜昌的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作为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迁建企业,在破解化工围江攻坚战打响后,率先实施和完成了“关改搬转”,通过破旧立新催生了蝶变。

“传统磷化工、无机化工加速向新材料、新能源材料转型,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得到了大幅提升。”该集团党委委员李少平介绍,企业为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发展内生动力加速由资源能源优势向技术领先优势转变,2023年高端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由45%提升到85%以上。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的湖北三峡实验室(央广网发 李阳 摄)

“2024年,我们将以湖北三峡实验室为依托,发挥科技创新核心支撑作用,突破性发展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筑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李少平说。

“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张建华说,湖北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快汽车行业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化方向发展,推动石化行业实施“油转特”精细化和绿色化发展,引导钢铁行业向中高端优化升级,将进一步加快释放传统产业蕴藏的巨大潜能。

找准赛道 新兴产业稳中求进

“可以将玻璃切割成A4纸的厚度,并实现随意弯折;可以在十几米的大型钢材上,以0.1毫米的精度实现雕花功夫。”近日,走进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的华工科技智能制造未来产业园生产车间内,该企业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夏勇自豪地介绍着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切割装备。

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超薄玻璃激光切割装备(央广网发 俞智君 摄)

“光芯屏端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湖北着力打造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华工科技则是湖北在该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2023年,该企业以创新为“催化剂”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核心产品海外出口增长20%以上,核心业务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4年,如何继续保持活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企业给出的答案依然是“创新”。

“我们研发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已经实现了核心部件全国产化。”夏勇介绍,该企业研发的全自动晶圆激光表切装备,核心技术指标与进口设备相当,不仅物料成本降低30%,供应链也更加安全可控,现已通过客户端测试,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实现首台套交付;重型管材切割装备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技术领先,实现了反向出口,预计2024年的出口订单量将增长50%。

阳春三月,该企业举办全球代理商大会,与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代理商和行业客户,签下近5亿元跨国订单。企业多项高精尖产品亮相第49届美国光纤通信博览会,获得广泛关注。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一管材智能生产线(央广网发 俞智君 摄)

“今年将在泰国、越南布局产业基地,提升海外营销占比。同时,计划总投资50亿元在武汉新城建设光电子研创园,发挥创新引领、产业辐射作用,为湖北光电子产业添智增力。”该企业董事长马新强说。

同样,在“中国光谷”,作为中国第一根商用光纤诞生地,长飞光纤也在不断依靠创新驱动,持续巩固提升行业领先地位。

“我们正在积极布局以空芯光纤、多芯光纤为代表的新型光纤。”该企业高级副总裁周理晶介绍,这是目前光纤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空芯光纤信号的传输速度相比常规光纤快大约47%,适用于传输速度较高的场景;多芯光纤在海洋光缆、数据中心等对光纤接入密度有较高要求的场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目前根据实际需求,在一根光纤里面可以制备芯数从2芯到19芯的多芯光纤。”周理晶说,企业每年将营业收入的5%左右投入研发,不设上限,通过持续创新,从研发平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都有突破。

面向未来,周理晶信心满满,“牢牢守住‘全球第一’的行业领先地位,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追“光”而行,经济向“新”。目前,仅“中国光谷”就聚集了超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湖北以“中国光谷”为龙头,辐射带动鄂州、黄冈、黄石等地打造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光电子信息产业正加速冲刺万亿级规模。

位于光谷未来科技城的仿生建筑“马蹄莲”(央广网发 姜博洋 摄)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也为湖北经济发展朝着新目标前行注入了强劲信心。

湖北省经信厅主要负责人介绍,2024年要持续强化超常规举措、机制,推动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优势产业由“单点突击”转向“全面突破”,继续分行业推进供应链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聚才兴业 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

湖北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也推动了人才链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赋能协同,形成了产业发展与人才回流的良性互动。

“我读的是光电专业,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全国领先,光谷集合了很多高校和行业资源。博士毕业后,我直接选择来武汉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李东宇曾是浙江大学的高材生。博士毕业时,他面临很多选择:去北上广深的大厂?出国深造?或留在杭州?

最终,李东宇选择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又加入该校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费鹏教授团队,从事光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与武汉来了一次“双向奔赴”。

“武汉的创新创业氛围特别好,也特别重视人才。”李东宇来到武汉后,事业迅速取得突破,去年作为核心成员参加首届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斩获金奖。他本人则入选“湖北省博士后优秀人才跟踪支持计划”,获得专项人才补贴。

武汉高校学子到科技企业参观,增强对武汉科技发展变化的认知(央广网发 武小青 摄)

湖北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武汉是全国著名的大学之城,拥有百万在校大学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一直是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

1月27日,顶着冬日的寒风,湖北省2024年“春风行动”拉开帷幕,现场220家企业提供10594个岗位。

湖北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春风行动”活动规模比以往更大,现场推介引导更加精细,全年将组织各类招聘活动3000多场,旨在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湖北就业创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区域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2024年以来,一场场求贤若渴的“抢人”大战,在湖北各地依次上演。

1月5日,孝感市出台《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对于企业引进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分别给予每人30万元、20万元生活补助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月20日,荆门发布招硕引博“英雄帖”,计划引进硕士、博士人才1213人。全日制博士、硕士工作满一年后,不分企事业单位,分别给予15万元、6万元人才津贴,可谓诚意满满。

3月7日至9日,十堰市组团赴北京,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学子发出“英雄帖”,诚邀青年才俊牵手十堰。

3月23日,湖北举办“才聚荆楚·春回校园” 招聘活动(央广网发 湖北省人才事业发展中心 供图)

近年来,湖北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坚持人才发展以用为本、以诚待才,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构建“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以“楚人爱才”的温度点燃“人才兴鄂”的热度,把“惟楚有才”的美誉变成“人才兴鄂”的力量。

“今年要创新产业人才服务新模式,创造性地帮助市州县解决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 湖北省人才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湖北人才强省的“生力军”、人才服务的“排头兵”,湖北省人才发展集团去年累计为湖北5大优势产业和9大新兴特色产业猎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超300人,超四成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

“湖北通过整合科教资源,创新实力在进一步提升。”湖北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叶学平认为,伴随着“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湖北加快了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步伐,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围绕招才引智,湖北联合各方打造了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这一知名活动品牌(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左洋 摄)

2024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推进灵活引才育才用才聚才等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楚天英才”“博士后倍增”等人才高地计划,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共建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让科技创新的满天繁星汇成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星河。

人才支撑、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湖北正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力开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新局面,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勇者无惧风浪高,风起扬帆正当时。2024年,湖北向“新”出发,创造“荆”彩。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