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换新颜——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纪实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3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 付磊磊

隆冬时节,走进杨林街道办事处双剅口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斑驳墙面粉饰一新,游园广场设施齐全……乡村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整饰一下,村庄确实更有看头了。”村党支部书记田晓舫喜笑颜开。

双剅口村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2020年,我市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分类推进、示范带动的方式,共确定了124个重点村、示范村、整治村,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1.97亿元,用于村级“两基”项目建设。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装扮”,一座座村庄旧貌换新颜,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新起点。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地,实地探访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

提升颜值 人居环境要美丽更要洁净

谈起美丽乡村建设,干驿镇社湖岭村党支部书记徐元平有自己的看法:“乡村美不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是否干净整洁。”

社湖岭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早在2016年,该村就通过自筹资金、争取政策支持,逐步对村级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徐元平说,最初两年,村里修通了通村路和通组路,安装了路灯,但环境并没有彻底改善,由于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白色垃圾、卫生死角始终难以清除。

此后,该村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基础上,以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常态化保洁,深入开展十户联创、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创建活动,村民生态环境意识有了显著改善,村庄从此有了洁美的基础。

如今,行走在村里,房前屋后有花,公路沿线常绿,乡间村道曲径通幽,文化广场洁净舒适,篱笆菜园整齐划一。60多岁的村民邹文华说:“环境美了,乱丢垃圾的都快成大家眼中的‘异类’了。”

美丽乡村建设,要美丽更要洁净。市委书记庄光明在调研时强调,要突出生态特色,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地取材巧建美丽乡村,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兴铭指出,要发动群众齐参与、齐动手,彻底改变乱扔乱堆乱放等破坏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打造干净、整洁、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

如今,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打扮”,建设“小三园”、拆残垣断壁、改厕所后院、清卫生死角、植花卉树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正在向纵深推进,不断惠及更多群众。岳口镇谭台村、彭市镇文明新村、蒋场镇代巷村等村立足“水清、路畅、岸绿、景美”,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如今“风景这边独好”,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留住乡愁 乡土文化要还原更要呵护

走进皂市镇上付村,曾经杂乱的村貌已经大变样,从杂乱无章到层次分明,从残垣断壁到齐整如新,呈现出不一样的乡土风貌。

“我们的改造,并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沿袭了村民原有房屋的风格,加以修饰,才有了现在的面貌。”上付村党支部书记杨定祥说,村里结合资源禀赋、自然生态、地理区位、历史人文和村民意愿,赋予各组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内涵,让村民生活在舒适的环境、闻得到熟悉的味道。

在村落一角,一个直径约3米的老旧石碾正在修缮中。杨定祥说,这是在改造过程中发现的,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用来碾米的物件。为了留住这一时代记忆,该村对石碾进行了修复,成为村里的一道特有景观。

上付村只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此次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市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小组要求各地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依托自然地理条件,突出地域特色,鼓励使用传统工艺,充分利用废旧器材,积极融入乡土文化,力求“好看、实用”。

同时,为了避免过度建设,我市出台了“十不十宜”规定,保持山水田园风貌,保持乡村历史文脉,保留村庄传统风貌,保护古树、老宅、旧迹,体现乡村韵味、文化风格和人文情怀。

马湾镇陈黄村,净潭乡蒋场村、杨文村等村以历史文化人物、古树、老宅等为中心设计规划,挖掘文化内涵,保护历史古迹,于现代田园之中让人看得见乡愁。

眼下,行走在各美丽乡村改造点,老屋“修旧如旧”,新房“穿衣戴帽”,石磨、石磙、犁耙、簸箕等老物件点缀在乡村各处,成为勾起村民回忆的一道道美丽风景。

产业振兴  乡村秀美要现今更要长远

乡村“蝶变”,吸引了渔薪镇在外老板郑书雄的目光。2020年9月,他回到老家朱文台村,将一家关闭的养殖场改造成了吉他配件生产厂,预计春节后投产。

郑书雄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创业,办过吉他厂、做过电商,此次回乡投资就是想支持家乡建设。他说,这次投资赶上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好时机,他的厂房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就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支持。

朱文台村是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村,经过近半年的建设,村庄环境完全变了样,群众房前屋后少了乱搭乱建,多了 “小三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如今,变化还在持续。朱文台村党支部书记王义方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前,该村共有养殖场43家,目前养殖场已全部关停或拆除,周边还种植了柑橘、桃树等果树,今后村民生活环境将越来越好。

美丽乡村,不仅要环境宜居,更要有产业支撑。在此轮改造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旅产业、精准扶贫相结合,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乡村振兴。

黄潭镇七屋岭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特色”“观光+采摘”等模式,引进采丰岛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6家,流转土地1200多亩,总投资达7000多万元,吸纳劳动就业人员500余人,每年为村民带来1000多万元收入。

岳口镇谭台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成立丰庆特色农产品产销合作社,采取订单种植模式,探索芋环规模化种植之路。目前,该合作社已与宜昌、洪湖、安徽、西安等地的多家企业合作,实现了订单种植1000亩,亩均产值过万元,辐射农户超过350户,解决了28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谭台村也因此成功脱贫摘帽。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