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华:22年追着病毒走的“消杀人”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0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彭丹

  在我市,有这么一群“逆流而上”的身影,他们走在防控的最前线,疫情在哪里,他们就追在哪里。他们,就是默默付出,坚守在防疫一线的“消杀人”。

  黄汉华是市疾控中心消杀科科长,1998年大学毕业后,他就成为市疾控中心的一名“消杀人”,200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抗击“非典”到“新冠肺炎”,他已经一路消杀22年。

  未雨绸缪早行动

  消杀,主要是对重要场所,特别是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生活和工作以及停留过的地方,乘坐过的交通工具等有可能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将疾病拒之门外的关键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1月20日,黄汉华接到任务:胡市镇一村民因为肺炎在武汉住院期间私自离院回乡,安全起见,必须第一时间上门去其家中消毒。作为一名老“消杀人”,黄汉华凭着职业的敏感,一直在密切关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

  接到任务后,黄汉华立即带领同事们出发,在该村民家中仔细消杀了近3个小时才返回。

  2003年时,黄汉华就主动请缨,跟随同事们参与过抗击“非典”,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经过17年的成长,黄汉华如今变得更加敏感和专业。从胡市回来的路上,他就开始高度警惕,意识到疫情的形势严峻。

  黄汉华第一时间请示中心领导,提前谋划,成立工作组,制定应急预案,着手清点防疫物资、准备消杀药品、整理消杀设备,全力做好战“疫”准备。

  根据多年经验,黄汉华起草完成了《天门市冬春季传染病高发期公共场所消毒工作建议》《天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卫生应急人员个人防护及疫情地消毒工作指南》,为指导我市一线医护人员、公共场所消毒提供了一份“灭毒清单”,为我市打好此次战“疫”争取了时间。

  “消杀工作的重点是一定要到位,如果有某个角落被忽视了,那消杀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疫情初期,黄汉华负责指导全市所有医院、大型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他还从空间的计算、药物种类的选择、药物配制的速度为着眼点,反复推敲、斟酌,和消杀科成员讨论,进一步完善了消杀工作,使消杀达到最佳效果。

  黄汉华说,“消杀人”就是要拿起灭掉“病毒”的“冲锋枪”,让病毒无处遁形。

  无怨无悔战疫情

  “喂,您好,疾控中心消杀科,请问你那有什么需要帮助?”黄汉华每天都会接到好几通这样的电话,放下电话后,一天的消杀工作又开始了。

  每次任务前,黄汉华都和同事们仔细穿上防护服,套上面罩,戴上手套,换上雨靴,不让身体任何部位裸露。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背着重重的消毒器械,黄汉华每次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每次工作结束,全身汗湿。

  黄汉华笑着说:“累并充实着。我是经历过非典时期的人,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仗!”他用笑脸感染着身边的年轻工作人员,给年轻人树立信心,引领他们积极投身到这一场战役中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市出现第一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黄汉华和同事们迅速穿上防护用品、背上消杀设备、携带消杀药品第一时间赶到可能被病毒感染的疫点现场,对确诊病人的居住环境、活动场所进行全面防疫消杀。

  背负着近30公斤重的消杀装备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汗水浸透了黄汉华的衣服,护目镜和口罩在他脸上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印记,肩膀上被勒出了两条红血印,脱下手套,双手早已没了血色,发白、蜕皮,看着让人心痛。

  时间紧,任务重,疫情初期,消杀科只有7个人,黄汉华和同事们不辞辛苦、不惧危险,顶住寒风冻雨、克服种种困难,战斗在距离病毒最近、感染风险最大的地方,行走在常人避之不及的禁区,与感染病人面对面交流沟通、询问了解,严防死守、全力以赴,切断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逆风前行不喊累

  确诊患者家中、疑似患者的隔离点、超市和宾馆等公共场所,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需要,黄汉华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作为特殊时期的消杀人员,他披荆斩“疾”,逆风前行。

  每天,黄汉华都是24小时待命,轮轴转,基本上以办公室为家,平均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左右,饿了就是盒饭、方便面。

  然而,令人担心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在连续工作了10多天后,1月31日,黄汉华突然开始出现胸闷、发烧的症状,他不得不离开并肩作战的同事们,被迫在隔离点隔离。

  所幸的是,经过观察和诊断,黄汉华是由于长时间接触化学试剂,患上了化学性肺炎,只需治疗和休养便能很快康复。

  18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得知,黄汉华目前还在隔离点继续观察,身体各项指标已基本恢复正常。

  “想两个女儿了。”黄汉华笑着说,为了安心工作,也担心自己感染,1月20日,他就把妻子和女儿们送回了岳母家,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到她们了。

  “更担心同事们,希望能早一点归队继续战斗。”黄汉华说。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