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乐风尚新

——我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8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文化墙扮靓拖市镇拖市社区。(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刘银斌 摄)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  吴军

仲夏时节,行走在天门农村,和风拂面,生机盎然。

近年来,我市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树新规、易旧俗、育新风,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社会氛围,将人心聚拢在乡间田野,用乡风文明勾画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心圆。

红白理事会  理出农村新风尚

“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这种风气真该刹一刹——操办的人和赶情的人都划不来。”岳口镇横堤渡村党支部书记曾令平说。

他简单算了个账:赶情的,关系一般的100元,稍近的200元,亲戚500到1000元。操办的呢?以往都是流水席,至少吃一天,吃两、三天的也有;一桌饭菜至少500元,加上烟、酒,没六七百元下不来;另外还有鞭炮、乐队、礼仪、车辆等费用。

他的说法,得到了5组村民霍顺义的证实。“前年儿子结婚,村里人都来送人情,请了40多桌客。喜宴前前后后摆了3天,还准备了10多辆婚车,邀请婚庆公司搭台主持等,光买鞭炮就花了好几千。”

吃亏的事为啥还有人干?“为了面子。”曾令平说,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一些村民大操大办,以显示自己过得好。其他村民同样为了面子,虽然无奈也不得不跟风。

规范农村红白事,该从哪里着手?去年9月,岳口镇在全市率先启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狠刹乡村人情风”行动。

横堤渡村顺势而为,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红白理事会快建立、快理事、快见效——

确定组成人员:以村民自治为原则,推选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家庭和谐、人缘好的老党员、村民担任红白理事会成员,制定章程,引导村民自我管理;

确定理事原则: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

与村民签定承诺书:不操办、不参加除新婚宴、白事宴以外的其他任何宴请,严格遵守操办新婚宴、白事宴报备制度,简约办理新婚宴、白事宴,办宴不占公共空间……

红白理事会推行后,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负担轻了,节约了时间,节约了金钱,也节约了精力。”霍顺义不禁为新规点赞,“今年春节女儿出嫁,我们只请了家里的亲戚,办了7桌酒,婚礼简单喜庆,我们也轻松多了。”

村民吴书军三兄弟的父亲去世一周年,按老规矩要请上几桌。红白理事会上门做工作后,他们决定不请了。

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红白理事会100%全覆盖,群众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正逐步向简单节俭型转变。

身边好榜样  讲述时代新故事

在马湾镇华二村,提起赵果和沈诗情这对90后小夫妻,乡邻们都赞不绝口:“这两个孩子真是孝顺,给村里的年轻伢树立了好榜样。” 

赵果是河南邓州人,2016年,当他第一次来到女朋友沈诗情家里时,眼前的情形让他大吃一惊:沈诗情父亲患强直性脊柱炎和并发症,不能正常走路,丧失基本劳动能力;母亲因为前几年的车祸加之身患重症,身体十分虚弱,经常生病住院,家里一贫如洗,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从小生活优越的赵果,此时没有丝毫迟疑,牵着沈诗情的手坚定地说:“从此以后,你的爸妈就是我的爸妈,这个家我们一起扛,有困难我们一起面对!” 

婚后,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赵果和沈诗情决定辞掉杭州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家乡天门。

女儿女婿的回归,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快乐:隔三岔五,两人就会去看望老人,帮忙做家务;发了工资,第一时间就是想着给二老买点什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久沈诗情母亲病情加重,被确诊为癌细胞转移,每月需到医院进行化疗。在母亲卧床期间,沈诗情衣不解带地在医院照顾母亲吃饭、喝水,服侍母亲洗漱,给母亲按摩身体。母亲上厕所不方便,她就给母亲倒尿盆、倒粪桶。虽然辛苦,但沈诗情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父母生我养我,照顾他们是应该的。” 

赵果是独生子,以前从来不做家务。但结婚后,从洗衣、做饭到打扫卫生,他都一一学会了。妻子在医院照顾岳母,他就在家里陪伴岳父,看到家里养殖的小龙虾无人照料,赵果就在热心的乡亲们的帮助下,学习养殖技术,帮忙撒饲料、换水、收龙虾、卖龙虾。

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沈诗情母亲的身体一天天地好转,从卧床不起到每天能和乡亲们一起跳广场舞。

2018年,赵果家庭荣获“荆楚最美家庭”提名奖,他们的故事也被媒体竞相报道。不少网友纷纷留言点赞,“都说90后是不能吃苦的一代人,他们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90后的坚强与坚韧”。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赵果夫妇只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十星文明户”、“道德模范”、“荆楚楷模”、“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正面典型人物选树活动,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热情。

在麻洋镇合丰村,93岁老人马友香坚持20多年照顾患病的儿媳,抚养三个孙女长大,诠释着博大、无私的亲情大爱故事;

在石家河镇马溪社区,龚艳兰25年如一日照顾双目失明的公爹,端茶倒水,毫无怨言;

在皂市镇周黎村,身患残疾的饶晶燕无微不至地服侍因中风生活不能自理的八旬祖母,并竭尽所能帮扶村里家庭贫困的孩子……

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温暖着身边的人,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人人讲文明、户户争先进,在十里八乡已蔚然成风。

文化小广场  演绎幸福新生活

柔和的灯光照射着小广场、优美的音乐伴随着翩翩舞姿……傍晚时分,在拖市镇夏场村文化小广场,聚集着一支充满活力的“广场舞”队伍,村民们和着音乐的节拍,一起跳、一起嗨,把村庄的夜晚点缀得格外美丽。

夏场村5组村民赵四兰说:“以前我们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只能看电视、打麻将。现在好了,村里建起了小广场,安装了体育器材,还专门请了老师教我们跳广场舞,日子真是越过越好。” 

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夏场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该村在4组建设1000平方米文体小广场,但随着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原有的小广场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2018年,该村又投资80万元,在6组新建一个5500平方米的小广场。目前,全村舞蹈队伍达到了50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年轻的20多岁。

“房子盖得漂亮、路修得好还远远不够,还要让文化融入村民生活。”镇文化站站长张开贵说,这几年,村民的钱包渐渐鼓起来了,大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为此,文化站除定期组织专业团队送文化下乡,教村民跳广场舞,还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秸秆禁烧、环境整治等主题,用快板、渔鼓、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幸福一家亲》、《中华孝道》等节目,吸引群众观看、跟学、传唱。

文明之美,浸润心灵。如今,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正推动着我市农村民风乡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的美丽蝶变。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