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标准化养殖主推技术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7日
来源:天门畜牧信息网
打印:
字体:

  1.品种选择关键技术。

  品种是养猪生产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生产成绩。在养猪发达国家,品种对养猪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占40%~50%。随着国外品种与技术的引进,目前,主流品种包括杜洛克(D)、长白(L)与大白(Y)。在品种选择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

  (1)体型外貌符合本品种特征。

  杜洛克猪:全身被毛棕色,允许体侧或腹下有少量小暗斑点,头中等大小,嘴短直,耳中等大小、略向前倾,背腰弓型或平直,腹线平直,体躯较宽,肌肉丰满,后躯发达,四肢粗壮结实,蹄呈程度不等的黑色。一般6月龄左右达到性成熟,8月龄可开始初配。

  长白猪:长白猪体躯长,被毛白色,允许偶有少量暗黑斑点;头小颈轻,鼻嘴狭长,耳较大向前倾;背腰平直或微弓,后躯发达,腿臀丰满,整体呈前轻后重,外观清秀美观,体质结实,四肢坚实。公猪一般6月龄左右达到性成熟,8月龄可开始初配。

  大白猪:大白猪全身皮毛白色(允许眼角和尾根部偶有斑点),头大小适中,鼻面直或微凹,耳竖立,背腰和腹线平直,肢蹄健壮,前胛宽,背阔,后躯丰满,呈长方形体型。公猪一般6月龄左右达到性成熟,8月龄可开始初配。

  (2)外生殖器发育正常,无遗传疾患和损征,有效乳头数六对以上,排列整齐。

  (3)种猪个体或双亲经过性能测定,主要经济性状,即总产仔数、达100公斤体重日龄、100公斤活体背膘厚的EBV值资料齐全。

  (4)种猪来源及血缘清楚,档案系谱记录齐全。

  (5)健康状况良好,符合《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要求。

  2.杂交繁育技术。

  由于不同品种之间杂交优势的存在,杂交后代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方面均不同程度优于纯繁群体。因此,杂种优势的利用日益成为发展现代生猪生产的重要途径,杂交繁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终端杂交:包括二品种、三品种终端杂交两种方式,前者为采用来源不同且具有互补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商品猪的杂交方式;后者为采用来源不同且具有互补性的第三品种与两品种杂交母猪进行杂交生产商品猪的杂交方式。

  (2)回交:用杂种猪作为父本或母本(常用作母本),与其中一个品种种猪进行交配的杂交方式。

  (3)轮回杂交:用几个种群轮流作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用的母本种群除第一次杂交是用种群中的一个之外,各代均用杂交所产生的杂种母畜,各代所产生的杂种除了部分用继续杂交之外,其他母畜连同所有公畜一律用作商品。

  (4)终端轮回杂交:采用轮回杂交方式生产后备母猪,然后将这些杂种母猪与终端父本交配生产商品肉猪。我国在杂交优势利用方面正由长本、杜本、大本等的二元杂交繁育模式向杜长本、杜大本、长大等三元杂交繁育模式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广泛采用了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①最大的杂种优势(F1母猪和商品猪);②来自种群的基因缺陷会被带入商业环节;③最佳的繁殖性能和胴体优势;④均匀的生长率以及胴体性状最大限度统一。

  3.后备母猪体型外貌评价技术。

  (1)母猪生产力的总体目标为:每窝产仔数最多、仔猪出生体重最佳、每年窝数最多、哺乳能力最强、生产寿命最长。

  

  (2)有许多标准用于评估候选更替母猪。

  面颊齐整:面颊、脂肪的齐整度反映动物相对较瘦。

  胸深且宽:反映肌肉度,表明其采食量大,可消耗大量的饲料,且肺活量好。

  膝关节位置合理:表明前肢结构合理,动物步态好,表明寿命长。

  腹线突出且位置合理:有足够的功能乳头,乳头间距合理,喂奶时可哺育大量的猪。

  系部无损伤:后肢结构合理,保障良好的步态,站立容易。骨重:保障动物站立在粗糙的生产环境,成熟时可足够支撑其体重。

  阴户突出且平:阴户大且平,保证顺利完成配种、分娩过程,同时,避免尿液流时感染生殖道和子宫。

  后腿肌肉深且长:如果希望整个身体的肌肉丰满,后腿是评估肌肉丰满度的理想值。后腿也不要太突出或呈大而圆的形状(像篮球一样),这样的猪行走困难。

  尾根高:表明臀部结构合理,对后肢位置的合理性起重要作用。

  后臀长且平:对后肢位置的合理性起重要作用,同时使背腰平直。

  背腰平直:避免选择弓背和凹背的个体,该性状会遗传给下一代,导致上市后加工困难。

  身体长:使动物个体不用过肥即可达到足够的体重,此外,身体长有利母猪乳排列间距宽,可哺乳更多的仔猪。

  肩部平滑:是评估后备母猪脂肪沉积度的重要指标,突出的肩部没有足够的条件维持较长的生产寿命。

  肋骨深且有弹性:肋骨的形状有利于母猪站立运动,尤其是饲养在分娩或妊娠位栏时。

  身体深:胸宽、体深的母猪拥有较大的身体容量,有利于母猪采食较多的饲料,肺活量也大。

  跗关节合理:后肢结构是良好行走的关键,跗关节位置不合理或肿胀会引起站立困难。

  4.饲料原料质量保障技术。

  原料是饲料生产的基础,原料品质的优劣与稳定直接关系到饲料产品的质量,因此,加强原料的质量控制,防止原料质量不合格及霉变、污染等,是保证高质量饲料产品的前提。饲料原料质量保障的关键是原料标准、采样标准、检化验标准、储存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1)对原料的基本要求标准包括:①包装、标识要求。所有原料包装外表清洁、标识清楚、缝线完好。籽实原料、粮油副产品原料、动物蛋白质原料等固体类原料破包率低于2%。油脂等液体类原料包装无破损;添加剂原料包装、铅封、标识等完好。②卫生、安全要求。要符合国家卫生指标(沸石粉、膨润士按照石粉标准)。所有动物蛋白质原料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所有原料不得有虫源、发酵或霉变性结块。添加剂原料不带有异常颗粒。所有原料不得有异味、异嗅和掺假。所有原料料温与室温相同。

  (2)对原料的特性要求标准包括:①籽实原料籽粒饱满、整齐,色泽新鲜。②粮油副产品原料细碎或片状,有固有正常气味,色泽新鲜一致,无掺假掺杂。③植物、动物蛋白质原料具有正常气味,色泽新鲜一致,滴加氢氧化钠液无氨味。④油脂类原料保持正常形态和颜色、气味。⑤添加剂原料具有正常颜色、气味和形态,色泽均匀一致,粒度均匀。

  (3)原料感观检验的一般检验项目包括:水分(粗略)、颜色、色泽、气味、杂质、霉变、虫害和结块、异味等可以从外观上由感官查测的项目。原料感观质量要求:①外观是否与以前同种原料的外观一致,或是否与原料的特定标准所描述的外观相符。②应无异物和污染痕迹,但一些不可避免的杂物不在此列,(如谷物中出现少量的草叶、草籽)。③加工籽实应无杀虫剂处理的痕迹。④手感凉爽,流动性好。⑤气味为该原料典型的气味,无污染物气味、腐败、焦糊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最后制成产品的一切不良气味。⑥原料应无虫类的污染。⑦袋装原料应标有原料名称、规格、出厂日期、地点及厂名等。

  (4)原料取样注意的问题:①从整批原料中取出足够的样品。②取样的角度、位置和数量应能代表整批原料。③所取的样品搅拌均匀,最后分析样品能代表取样的全部。

  (5)饲料原料取样方法:①对袋装的散状饲料原料,用取样器从口袋上下部位选取或将包装袋平放在地,在两条对角线的相交处取样,至少500克。若该批原料的数量不超过10袋时,则每袋均应抽取样品;若数量超过10袋时,则抽取总数量的平方根的数量样品(当平方根不足10时应至少抽取10袋)。②对大量颗粒、散装粉料或车装原料的取样,根据不同批号、深度、层次和位置,分别进行点位取样,一般取样不少于10个点位,原始样品每样1公斤。③液体原料的取样,采用虹吸法,混合均匀后分上、中、下三层用吸管取样各3毫升。④大块饼类饲料的取样,每批至少选取有代表性的样品25片,粉碎后重复混合作为原始样品。

  (6)饲料原料取样的基本原则:①选取清洁的容器和取样设备。②取样时每个部位不少于500克。③样品搅拌均匀后用分样器或四分法取1/4样品。④每个样品要有标签。⑤样品保留时间为3个月。⑥原料样品应放在样品袋中,以防止其水分的散失或吸潮。原料检验的目的是确保符合原料收货标准,以保证正确使用。所检指标(必检指标)都符合验收标准判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原料检验分为进厂初检和进厂复检。进厂初检是30%取样,主要检验水分、颜色、气味、温度、掺杂、尿素酶、粒度、虫害、霉变、破损、密度等。进厂复检要求100%取样,主要检验水分、霉变、粗蛋白、灰分、脂肪、粗纤维、钙、磷、盐分、氟含量、尿素酶等。

  (7)原料储存场所的环境要求:①简易仓库是临时存放稳定性强原料的场所,如石粉等,要求地面不积水、防雨。②大宗原料库是存放玉米(2326, 3.00, 0.13%)、豆粕(3723,88.00, 2.42%)、鱼粉、菜粕(2418, 15.00, 0.62%)、棉粕、次粉等大原料的场所,要求通风、防雨、防潮、防虫、防鼠及防腐等。③添加剂原料库是存放微元素、维生素、药品添加剂等原料的场所,除能通风、防雨、防潮、防虫、防鼠及防腐,还要求防高温、避光。

  (8)原料堆放与使用要求:①原料入库要分区、分类垛放,下有垫板,垛位与垛位、垛位与壁之间应留有间隙。袋装原料码垛离墙80厘米,散装原料离房顶最少2米。②做好原料垛,包括品名、时间、进货数量、来源,并按顺序、规范垛放。③随时保持料垛四周干净、整洁。④原料按“先进先出”的原则使用

  5.猪舍换风管理技术。

  大猪怕热,小猪怕冷。不同阶段的猪群,不同的硬件设施,猪只最适的生长温度、所能耐受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也不同。

  猪舍的通风换气是为猪群提供适宜生长温度、环境控制的第一要素。其目的有两个:①在气温高的夏季通过加大气流促进猪的散热使其感到舒适,以缓和高温对猪的不良影;②可以排除猪舍中的污浊空气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