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雪灾面前,蔬菜大棚缘何如此脆弱——来自天门种植合作社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1日
来源:湖北日报
打印:
字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谭亲璐

  

  天门市是我省蔬菜生产大市,蔬菜在种植业中的比重达27.2%,年产鲜菜110万吨。全市现有设施蔬菜占地面积3.58万亩,其中大中棚蔬菜占地面积2.24万亩。

  在近日雪灾中,天门蔬菜大棚受损严重。据该市农业局初步统计,截至1月30日16时,20个乡镇出现蔬菜大棚倒塌,倒塌个数达1530个,面积1132.33亩,直接损失1608.63万元。

  雪灾面前,蔬菜大棚缘何如此脆弱?有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

  1月29日至3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对天门市华汇、梦丽马、群星泽龙、谷利、茂华、鸿远、瑞丰等7家种植合作社进行了调查。  

  多数大棚承受力弱  

  据了解,天门的蔬菜大棚普遍采用圆拱形大棚,俗称冷棚,主要有4米、6米、8米三种规格。合作社大多采用8米大棚,因为其跨度长,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也方便棚内作业。

  这次雪灾中倒塌的大棚,多属于这一种。

  谷利合作社理事长马少威认为,大棚之所以容易塌,是因为拱杆的强度承受不了积雪的压力。一般垮塌的大棚,都是拱杆折断。“在雪还不厚的时候,我们一直盯到凌晨1点,人实在是太疲惫了,打了一会儿盹,大概清晨5点,开始下暴雪。早上醒来,发现膜上面都有一到二毫米的冰层,雪落到上面很难敲下来。当时慌了,一个人一个棚,开始单边敲,结果这边的重量一去,那边的重量一压,受力不均衡,就开始倒塌了。”

  马湾华汇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这次雪灾中受灾最严重,总共246个大棚,倒了212个。

  该合作社理事长彭国友说,大棚之所以倒塌,在于抗风雪能力有限。积雪超过10厘米,就难以承受。且下雪时,往往伴有大风,也等于给大棚增加了重量。  

  防范难度大成本高  

  在这次雪灾中,天门市黄潭镇群星泽龙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棚也没有倒。“这次我们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真是花了血本。”该合作社理事长钟儒鹏介绍,在1月4日的那场暴雪中,群星泽龙合作社刚建好的136个大棚,倒塌128个。为了应对这次雪灾,他们做了15个打雪的扒子,添置了1100元至1600元不等的4台背式扫雪机,配了10来个对讲机。下雪那几天,雇了16个人拿着对讲机24小时值班,不间断在大棚里巡逻,晚上哪个棚子积雪多,就赶紧用吹雪机去吹。光给工人们发工资,3天就花了3万元。另外还买了两台发动机,防范大雪压垮电线杆造成停电。育苗棚内,增加6台电热烤机,让苗棚温度保持在12度左右,雪一下到薄膜上就很快融化了。

  对大多数合作社来说,群星泽龙的防范措施难以复制。马少威认为,按目前的蔬菜大棚设计,较为稳妥的预防雪灾方式,是提前准备大量竹子或木棍在棚内设置支撑点。但这种方式物料需求大、投资成本高。如果采用人工敲击方式,在不击穿膜的情况下,由内部向上顶破冰层,两侧同步用长杆敲击振动棚膜,将积雪振落,物料成本低,但每个棚最少需要二人,需要大量人员同时进行。

  天门市黄潭镇梦丽马合作社倒了72个蔬菜大棚。该合作社负责人李勇军说,这次雪灾虽然做了防范,但人力不够,实在扫不过来。  

  出路在于改造升级  

  在调查采访中,几乎所有合作社的负责人都提出,要彻底解决蔬菜大棚遇雪灾倒塌的问题,出路在于改造升级,发展新型大棚。

  天门市茂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茂态认为,当时推广冷棚,主要是考虑到简单易建设,经济实惠,没有充分考虑到雪灾等极端天气。

  马少威说,在这次雪灾中,现行的双坡式拱形棚承压力不足的缺陷完全暴露。如果再建棚,不会再选择这种双坡拱形棚了。

  他们的目光,都盯向了两种新型大棚:冬暖式大棚和单坡楔形棚。

  据了解,冬暖式大棚相当牢固,不怕风吹雪压。天门市茂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有11个冬暖式大棚。王茂态介绍,2016年夏季遭洪灾后,深感普通大棚抗暴雨天气的不足,请来山东师傅,当年底建成这种新型大棚。

  单坡楔形棚在北方比较普遍,坡度非常陡,像盖房子的三角形梁一样。北方地区的楔形棚,有一面是用泥巴垒的土墙,容易被浸泡。在南方地区,应该用10厘米厚的保温板替代土墙。

  这两种新型棚,一亩地造价要6万元,相当于普通棚的4倍。

  经济上划不划算呢?王茂态说,用冬暖式大棚和楔形棚可以种植反季节菜,一亩一年可赚4万元。一个新型棚建成后,不怕雨灾雪灾,安全有保障,一年半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且使用寿命长。“新型大棚技术要求高,成本大,从长远看,投入肯定是值得的”。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