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这“柿”如何救——天门黄金村西红柿遇冷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2日
来源:湖北日报
打印:
字体:

  湖北日报讯 记者 严运涛

  

  18日下午,天门市小板镇黄金村。望着客厅堆放一地的500斤西红柿,5组种植户陈义学一筹莫展:没有商贩上门收购,只能等待次日一大早拖到城区农贸市场低价卖掉。

  黄金村西红柿,天门农业的一张“名片”,10年前红极一时,头顶“农业部绿色食品”“直供武汉大超市”等诸多光环。

  然而,10年间潮起潮落,黄金村西红柿由盛转衰。这个明星蔬菜产业不但没有发展壮大,反而不断萎缩陷入尴尬。

  

  10年前车水马龙

  如今门前冷清

  

  火红的5月,正是西红柿成熟上市时节。

  记者来到黄金村,村委会门口一块宽敞的水泥场地,是村里最大的“停车场”,那里不见一辆卡车。

  村支部书记陈海波满脸无奈:往年这个时候,来收购西红柿的车总会把村里堵得水泄不通,都是武汉、京山、潜江等地前来进货的“专车”,这几年基本没人来了。

  从热闹到冷清,车流之变折射这个村西红柿产业的盛衰。

  10年前,黄金村西红柿是天门农业一块响当当的品牌:果形好、味道甜,黄金村西红柿拿下农业部的绿色食品认证,不仅成功打入中百、中商和武商等连锁超市,还远销北京、广州、新疆和辽宁等省市。

  然而,在红火了几年之后,黄金村人发现,上门抢购的商贩们一年比一年少。

  村民们的种植热情开始消退,全村种植面积由最高峰的1000亩缩减至目前的500亩。

  

  竞争者蜂起群涌

  单打独斗丢市场

  

  我们的西红柿怎么啦?面对悄然失去的市场,黄金村人疑惑不解。

  走出黄金村,陈海波到市场和周边县市找寻答案——不是自己变了,而是市场变了。

  竞争者多了:昔日前来取经者,纷纷种起西红柿,与“师傅”贴身肉搏;山东等地的西红柿错开时间上市,物流运输加快,抢占了不少市场。

  消费者需求变了:市民越来越讲究健康,西红柿不仅仅是蔬菜,还是水果,市场需求量大增;“迷你”蔬菜走俏市场,樱桃小番茄等新水果蔬菜深受青睐。

  审视自身,黄金村人发现,自己的不变难以应对市场之变——超市、商贩的订单量日益扩大,但黄金村的西红柿供应跟不上。

  黄金村西红柿种植面积500亩,分散在全村300多户手中,平均每家不到2亩。农户单打独斗各自种植、各自销售,今天你家卖,明天他家卖,商贩一次收购不齐足够的西红柿,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来。

  樱桃小番茄等新品走俏,但黄金村多年习惯种植传统西红柿。要想调整结构,农户想法各异,难以统一。

  很显然,问题的根源在单打独斗。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显示,破解农户各自为战,合作社规模经营是一条出路。“我们也曾成立过合作社,没过多久就无疾而终。”陈海波说,问题出在土地流转遇阻——种植效益“卡脖子”。“一亩地产西红柿1万斤,按平均价格每斤1元计算,亩均可净赚6000元。”村民陈怀洲说,尽管自家只有2亩地,但西红柿一年可种植两季,一年下来收入差不多有2.5万元。

  收益“过得去”,村民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

  陈海波深感忧虑:目前黄金村西红柿只能在天门销售,在昔日光环还未完全退却之时,还能吃老本占领本土市场,但市场一天天在变,一旦外地品牌西红柿杀入天门,黄金村西红柿如何抵挡?

  

  瞄准“采摘经济”

  转型思变谋新路

  

  如何救“柿”?

  眼下日益红火的乡村休闲游,成为黄金村人瞄准的新方向。“回归田园正在成为城里人一种新时尚,抓住这一市场需求,黄金村大有可为。”小板镇党委书记黄祥斌说,瞄准“采摘经济”,黄金村西红柿产业可转型升级迎来重生。

  黄金村扼守天门城区东大门,与天门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天门外国语学校仅一路之隔。“学校有2000多名师生,仅吸引他们来采摘西红柿,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陈海波说。“黄金村已基本融入城区,市民坐个公交车就能进村了。”黄祥斌看中了更大的市场。

  今年初,武汉一家公司看中黄金村西红柿品牌资源优势,决定在黄金村打造一个集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园。“目前,相关征地工作正在进行。”小板镇镇长鲁鹏飞说,在“采摘体验+生态休闲”的双轮驱动下,黄金村的未来值得期待。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