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天门华丰不一样的种田人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2日
来源:湖北日报网
打印:
字体:

  湖北日报讯 记者 严运涛 通讯员 熊文婷 付磊磊

  

  200多人,种了8万亩田,5年前,天门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创下种田神话,跻身全国示范社。

  春耕时节,再访华丰,所见让人眼花缭乱:

  中稻、小麦、油菜,昔日捧红合作社的当家作物,如今全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再生稻、小龙虾、泥鳅。

  不买化肥了,自己在车间里测土配肥;稻谷不再廉价卖了,而是自己加工变成品牌大米;秸秆不烧了,自己收回加工成板芯出口海外。

  甚至,连国土部门主导的土地整理项目,华丰也“抢”过来自己干;农村新型社区的开发,华丰又当乡村运营商盖楼。

  不好好种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爱折腾的华丰让人疑惑:华丰咋就跟别的种田人不一样呢?

  

  过去埋头种地

  如今按需供给

  

  4月27日,天门市石家河镇石庙村的水稻田里,一片插秧的繁忙景象。“这里种的全部是再生稻,有1.2万亩呢!”指着华丰一马平川的高标准农田,吴华平踌躇满志。

  华丰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一直采取传统种植模式:种双季稻,或者一季小麦、油菜再种一季中稻。

  手握数万亩农田,年产水稻、小麦、油菜1亿多斤,华丰不仅依靠规模成为全国示范社,更在规模上“聚”出高效益:别人土地流转租金最多400元、500元,华丰出1000元。

  然而,这几年普通稻谷价格走低,国内外米价严重倒挂,靠“走量”火起来的华丰,不得不在品种结构上动心思。

  一亩再生稻第一季收1200斤,第二季500斤,产量接近双季稻。吴华平反复对比:再生稻只需一季成本,却有两季收成,而且第二季的米不打药,市民愿买,效益是双季稻的2-3倍。

  2014年,华丰尝试种了300多亩再生稻,效果不错;2015年扩大到800亩,再获成功;去年扩大到5000亩,虽经历特大洪灾,但总体还有赚头。“埋头种水稻,抬头看行市。”吴华平说,“靠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不紧盯消费者的需求,不搞绿色生态,这农业是走不下去的。”

  眼下,华丰又在再生稻田里折腾起稻、鳅、小龙虾共生,打市场热捧的富硒牌、有机牌,“一田多用”将亩均效益最大化。

  

  跨界卖米

  “全国十佳农民”头像上包装

  

  华丰把“全国十佳农民”吴华平的头像,印在自己大米品牌包装上,让人津津乐道。

  今年3月,华丰投资200万元,办起了大米加工厂,加工自己的大米,并注册大米品牌“土香浓”。

  为了打动消费者的心,当家人吴华平豁出去了,决定走“老干妈”的路线,用自己的头像做商标。

  种田的为啥也卖米?“不能光喝汤,还得吃肉!”吴华平解释,华丰一年种粮数千万斤,但一直都以卖稻谷为主,粮食加工流通利润被别人赚走。

  试水卖米一个月,华丰初战告捷:本地医院、单位订单来了,首批定向提供的大米也送至深圳华为公司。

  种田的卖起大米,类似“不务正业”的事情,华丰这几年干了不少:

  破解乱施肥、化肥贵难题,华丰成立测土配肥中心,每年配肥4000吨。告别“胡吃海喝”的粗放型用肥习惯,不仅让土地吃上“营养餐”,还能一年节省成本1000余万元。

  瞄准秸秆禁烧带来的机遇,华丰办起了秸秆板芯制造厂,为天门80万亩农田秸秆找到出路。生产出的板芯成为新型建筑墙体,远销韩国、印尼等地。“合作社单纯种田不亏都是万幸,出路应该是多元化发展。”吴华平说,通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跨界融合,才能在有限的土地里做足大农业产业文章。

  

  盖房子整田

  “庄稼汉”变身乡村“运营商”

  

  清一色的白墙黑瓦,一栋栋徽派民居拔地而起;村口的小游园里,绿树竹林掩映下,两条鹅卵石路蜿蜒……

  距离华丰合作社基地200米处,一个新型农民社区已现雏形,浓浓的“徽派风尚”在江汉平原里煞是打眼。

  “今年就能搬到新房子里过年呢!”合作社社员汪传发闲暇之余,总爱到这里转转,看着盖好的新楼房,他心里特别敞亮、高兴。

  令汪传发更放心的是,小区开发商的身份与众不同:开发者正是华丰合作社。

  田头起家的农民合作社,当起盖楼的“运营商”,华丰又不务正业?

  “我们不是搞商业开发,而是迁村腾地和新农村建设。”吴华平说,与企业开发等形式相比,他们的特点是“社村共建”,在保证农民房屋产权和土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集并整合9个村,既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又能腾出2000亩耕地。

  在吴华平看来,“社村共建”最大的优势是让农民变成“有地的市民”,合作社“整”出空间搞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创造的效益越高,农民收益越多。

  事实上,华丰干的“运营商”活不止是盖房子。

  推土机轰隆隆削高填低,平整机“哒哒哒”碎土耙地,4月27日,记者在石河镇夏新村看到,2.5万亩高标准农田施工热火朝天。

  令人意外的是,施工方也是华丰合作社。

  “农民的地怎样整,农民最有发言权。”吴华平说,2013年至今,合作社已操刀整治高标准农田8.5万亩。

  效果如何?吴华平笑言:今春的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上,与会者专程赶赴华丰现场观摩学习。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