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天门华丰合作社抓党建促发展,党员争当带头羊—— 一家富小本领 家家富才是大本事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7日
来源:天门日报
打印:
字体:

  湖北日报 记者 严运涛 通讯员 付磊磊

  10日下午,天门石河镇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田间,理事长吴华平驱车缓缓穿行。车窗外,一望无际的再生稻田里,稻穗饱满。

  “大灾之年要做到三个不减。”指着丰收在即的稻田,吴华平语气坚定:合作社效益不减,社员收益不减,农户土地流转收入不减。

  确保农民收益,带领大家致富——10年来,农民党员吴华平带领17名党员,一直坚守、践行这一承诺。

  截至去年,华丰以每亩1000元以上的“天价”已流转土地8.6万亩,268名社员人均年收入连续三年超过8万元。

  灾害面前,“领头人”就是主心骨

  7月,强降雨袭击天门,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1万多亩农田受灾,其中4600亩水稻绝收,1300亩稻鳅共生养殖基地漫溢。

  粗略一算,吴华平心痛不已: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00万元。

  眼见合作社遭了大灾,有村民担忧:说好的土地流转费,会不会难以兑现?

  大灾之年不减收!吴华平充满底气回复——

  经全力抗灾自救,绝收的4600亩稻田已全部补种晚稻,稻鳅共生养殖基地补投鳅苗200万尾,可将损失减至最低;发挥畜禽粪便沼气池新能源和秸秆板芯制造项目效益,实现农田损失农业产业项目补。

  “秸秆板芯制造项目,一年的利润就可望超过1000万元。”吴华平说,秸秆板芯制造厂正在安装设备,估计下月就可以正式投产。

  一番解释,村民们放下心来:合作社办得好,关键靠吴华平,他的话我们信得过。

  从普通种粮户成长为全国十佳农民,引领华丰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一面旗,致富“领头人”吴华平用行动赢得村民信任。

  今年53岁的吴华平,早在1985年就“先富起来”盖起小洋楼。穷怕了的乡亲们想早一天富起来,请他当村干部,后来到乡里当农技员。

  1999年,他当起了种田大户,每年收入十几万元,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

  一家富只能算个小本领,带领乡亲们家家富那才是大本事。2006年,他带领14名同乡成立合作社,开始大规模流转土地。

  200元/亩、250元/亩、380元/亩……当地流转土地的价格逐年攀升,至今已达到每亩过千元的“天价”。

  5万/年、6万/年、8万/年……合作社社员如今年人均收入过8万元。

  加入合作社的乡亲们都富了,流转土地的乡亲们都满意了,十里八乡的农民兄弟“挤破脑壳”都要求加入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越来越多,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我就得努力干。”吴华平说。

  致富路上,党员争相扛大旗

  再生稻丰收在即,石河镇姚岭村种粮大户姚凡这几天格外忙碌,早上到田间查看挖沟排水情况和再生稻长势,下午就径直赶到合作社仓库,检查、保养整装待发的10台收割机。“这片2300亩稻田是我带头,带动10名农户创办的示范基地。”姚凡的另一个身份,是华丰合作社的副理事长。

  在华丰,只有党员才能担任副理事长。作为合作社最年轻的党员,80后的姚凡格外重视党员这一光荣身份。

  去年,姚凡种植的5000亩两季稻,亩均产量达到1100公斤,这一纪录在当地至今无人突破。“就算是种田,党员也要一马当先,成为响当当的种田能手。”姚凡说,合作社今年受灾严重,但姚岭村地势高,稻田积水不重,理所当然要保持亩产最高纪录。

  吴华平说,党建引领,用党员标准指导和推动合作社发展,成为华丰发展的最大动力。

  2012年,华丰成立党支部,对照共产党员标准提出“三比三看”:比技术,看效益;比规模,看带动;比奉献,看帮扶。

  作业小组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华丰12个作业组长全部由党员骨干担任,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绿野田畴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2013年,合作社土地平整项目推进到石庙村,需将全村祖坟迁至公墓地,是党员、合作社副理事长沈体学带着一批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眼下,沈体学不仅自己种了1000亩田地,更带着村里10名乡亲一起干,每人年分红超过5万元。

  在华丰,效益最好、长势最旺的稻田,往往都是党员示范基地。吴华平说,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党员就是领跑者。

  走进合作社,农民更“体面”

  9日上午6时,石河镇石庙村六组的殷爱军就已出门,骑着摩托车赶往华丰合作社。月初,合作社开始新建7个温室大棚,殷爱军召集5名村民负责砌墙工程。

  早上6点上班,中午11点回家休息,下午再从3点干到6点。类似上班族的作息安排,让殷爱军很满意:“一天工钱150元,比自己种田强多了。”

  去年,殷爱军还在“单干”,种12亩地,一年忙到头只落得万把元钱。今年初,他将全部农田流转给华丰,一年纯租金收入就是1万多元。从种地中解放出来,殷爱军到合作社做小工,一年能挣个一两万元。另外,殷爱军还养了2000只鸭子,一年又可赚个5万元。

  作为合作社的社员,与殷爱军同村的杨国平活得更“体面”。2010年,他把土地流转给华丰,和妻子一起入社当社员,年收入16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得多。

  去年,华丰合作社营业收入3000万元,268名社员人均收入过8万元。

  如今,走进华丰合作社,很多参观者都有一个感受,这里的农民更“体面”了。除了收入颇丰,社员还有“三险一金”;气派的办公大楼,除了食堂、办公室、展示厅,有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还有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设施。

  马路对面,秸秆板芯制造厂下月投产;右边,农民新型社区已破土动工;后边,沼气池新能源基地初具规模……带着记者绕行合作社一周,吴华平笑着说:“好日子才刚开始。”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