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天门发展路径观察之四 振兴崛起之路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07日
来源:
打印:
字体:

振兴崛起之路

——天门发展路径观察之四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一座新城呼之欲出




  道路越来越宽广

    今年4月,天门市委、市政府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提出:推进二次创业,再造一个天门,实现天门的振兴崛起。到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突破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累计完成5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亿元以上。
    今后5年,天门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县域经济发展新一轮的竞争态势,探索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对于天门实现振兴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天门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决定: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转型

    天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粮、棉、油等传统种植业和生猪、水产等养殖业,在全国、全省都有一定地位。农村税费改革前,天门农业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乡村主要靠农业税、“三提五统”运转。近几年,天门着手抓招商引资和工业的发展,抓农业产业化,农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28.3%下降到2006年24.1%,工业经济的占比由2004年的33.6%上升到40%。但由于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农业的比重仍然偏高,工业化程度偏低,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高,县域经济的实力仍然不强。
    人才、信息、技术、金融等生产要素缺乏的瓶颈越来越突出。传统农业地区相对比较封闭,人们的思维活跃程度和对重要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弱,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发展对资本、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的依赖性骤然加大,一向处于要素市场末端的农业地区,必然会处于被动状态,受到一些新的制约。比如,尽管劳动力资源丰富,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但同时技能性人才、管理人才、外贸人才缺乏,结构性缺工比较严重;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市场主体在掌握市场信息、商品信息方面还不及时、不方便;物流体系不完备,物流效率低、时间长、成本高等。
    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但制约发展的瓶颈不少。近年来,天门深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及公共行业、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增强了县域经济的“造血”功能,为县域经济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还有很多亟待破题的改革需下大力研究、推进。比如如何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机制、如何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看病难、农村孩子上学难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落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业余生活贫乏,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缓解。
    这些特点告诉我们,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转型。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通过工业化增强县域经济的“造血”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支撑;通过工业化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杠杆,必须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天门近几年经济出现重大转机,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引进了一批项目,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天门今后仍将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天门发展的生命线,引导全市上下“一切围绕招商引资,一切服从招商引资,一切服务招商引资”,把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综合成本低以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成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
    单个项目进来后,内地的产业配套环境很难让其生存,为此,天门力求通过强化产业招商来改善产业配套环境,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为寻求在战略性产业上有所突破,天门将信息收集的重点放在世界500强和中国民企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上,对驻外办事处所在地的著名企业和主导产业加紧摸底与跟踪,以此来提升招商项目质量,提高项目档次,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面对东部产业转移大潮,内地各省份、县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地处湖北中部的天门在区位、资源上并不占有优势,经济发展与周边县市同质化严重,承接转移的竞争压力特别大,只能主动走出去,不能等靠要。
    面对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天门组织专班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全国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及当前发展趋势,形成重点跟踪产业目录;对国家新出台的产业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国家鼓励类、限制类、淘汰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及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认真分析,掌握国家产业引导方向,明确招商目标。
    天门重点以现有的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铝轮毂、水泵、油菜深加工、塑料、菊芋、纺机配件等八大产业集群为载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抓住武汉“8+1”城市圈的战略决策,在配套武汉产业上寻求突破,重点打造汽车零配件、医药化工、电子等配套产业。集中力量突破重大项目,力求通过一个重大项目的引进,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形成。天门的铝轮毂已形成了上 10家配套厂家的产业链,爱多电子、星星集团、宁波维科等企业入驻天门,带来的都将是一个新的产业链甚至是产业集群的形成。
    今后五年,天门力争每年利用外资增长50%以上,外贸出口增长40%以上,五年内累计利用外资2亿美元,利用内资300亿元。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工业集中发展,能有效避免分散布点、大量占地、增大成本、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问题

    随着项目入园率的提高,天门经济开发区和仙北工业园的配套功能已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一个新瓶颈。
    近年来,天门注重园区提档、升级,注重功能的配套和完善。按照“一区、三园、四条经济走廊”的总体布局,加大了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建设,推进以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园区信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活配套产业,不断提高园区的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配套功能。
    设立入园企业准入门槛,对各工业园区的入园率、到资率、投资强度、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安置就业等指标进行考核,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和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按照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企业集中的思路,合理调整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引进与园区产业相关联的项目,做好产业的衔接配套,努力形成集群共生效应。
    天门编制了“一区”(天门经济开发区)、三园(仙北工业园、岳口工业园、龙尾山工业园)、四条经济走廊(天岳线、天仙线、皂毛线、荷沙县)的发展规划,实现企业进园区、乡镇市直部门招商引资进园区。今年,天门向农业发展银行融资1.5亿元,用于仙北工业园建设。年底,还将启动岳口工业园和龙尾山工业园建设。
    按照产业定位、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根据园区的产业基础和区位特点,对园区实现功能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天门经济开发区以汽车零配件及机械加工、纺织服装、通讯电子和医药化工产业为主,仙北工业园以农副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岳口工业园以盐化工、精细化工和医药卫材为主。龙尾山机械工业园以特种车、铸造产业为主。
    天门经济开发区力争在5年内实现投资过100亿元、产值过100亿元、税收过5亿元;仙北工业园力争5年内实现投资过50亿元、产值过50亿元、税收过3亿元;岳口工业园力争在5年内实现投资过50亿元、产值过50亿元、税收过3亿元。
    对于农业占较大比重的天门而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衡量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选准并坚持一条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思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坚持特色经济原则,选准优势,重点突破,重点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创出特色,围绕特色产业创出名牌,打造县域核心竞争力。
    天门加大规模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引导新型工业健康发展。下大力气抓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支持东风华泰(天门)铝轮毂、天门纺机、益泰药业、成田制药、景天纺织等优势企业裂变发展,规模扩张,提高优势骨干企业占工业的比重。力争用五年时间培育2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10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3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培育4家税收过亿元,7家税收过5000万元,30家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
  &nb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