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让移风易俗更多体现群众真实意愿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8日
来源:新华网
打印:
字体:

杨瑞兵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在谈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时,文件特别提到,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针对这些不良社会风气,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并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整治过程中,缺乏实事求是的思考,“一刀切”、一“堵”了之,没有给群众理解、落实政策的“过渡期”“适应期”,导致群众不买账,甚至引起争议,让美好初衷变成了矛盾点。意见的公布,为治理不良社会风气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坚强保障,意义重大。

 不良社会风气成因复杂,移风易俗不可能朝夕可成,需要一个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谋划好移风易俗的路线图,还要抓好移风易俗的着力点,比如:

 找准“痛点”,对症下药破除陈规陋习。有人说,“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长期以来,婚丧嫁娶宴请,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弄得人人苦不堪言。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婚丧嫁娶支出已经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人人反对、人人痛恨,却又被裹挟着,只能照办。分析其中,面子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而面子又折射出认识上的偏差。为此,我们不遗余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用新时代新文化的号召力,引领农民认清陈规陋习的本质,不让“面子”成为他们的负担。

 抓住“节点”,发挥党员干部引领示范作用。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风政风对民风有着直接而强大的影响力。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群众看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容易助长社会上的铺张攀比之风;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会促进务实勤俭之风的形成。因此,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生活作风,特别是在重要时间节点,比如春节、中秋等,做好移风易俗的引领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移歪风、易陋俗、立新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美好社会风尚,我们还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让文明之花在广袤农村大地绽放。(作者单位为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工委)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