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1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萧作振
  6月的一天,天空略显阴沉,还不时飘着细雨。我们驱车前往石家河,去瞻仰革命烈士陵园。
  石家河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镇区西侧的马溪桥头,相比那些大型陵园,这里略显逼仄,但也不失庄严肃穆。当街而立的是一座仿古飞檐牌坊,匾额上书写的“石家河烈士陵园”几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两侧楹联为“烈士丰功垂宇宙,英灵伟业照山河”。一踏入园门,牌坊、匾额、楹联,就令人肃然起敬。进入园内,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飞檐翘角的方亭,靠西边的亭内立着一块青石碑,碑上刻着碑文。通读碑文,才知这座陵园向世人昭示着血写的历史。这块土地上,曾孕育了土生土长的革命先烈356位,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姓名、职务和出生地都刻在碑上,也铭刻在后人心里。在陵园所在地,也曾经发生过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有156名新四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据介绍,这场战斗发生在1942年11月4日,新四军5师15旅与汉奸古鼎新的部队在这里展开的一场殊死搏杀。15旅在旅长王海山指挥下攻打张港以北的曾家湾,因久攻不克便将部队北撤另寻战机,当部队撤至西河马溪桥头时,被古部团长马耀先追上,我部副旅长兼43团团长朱立文当即命令就地阻击,一场生死较量就此展开。各级指挥员个个身先士卒,战士们奋勇奋战,战斗异常激烈。在最为关键时刻,旅长王海山指挥44团和天京潜12团回援,对敌形成包围,最后将顽敌全歼,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然而,我方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副旅长兼43团团长朱立文(广西人)、参谋长杨子舫(四川人)、林光耀(四川人)、营长郭成枢(安陆人)、教导员苟仁轩(四川人)及以下共牺牲156人。
  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仔细辨认着他们的姓名、职务和籍贯,发现这156名烈士中,河南、河北、四川、广西等外省的不少,本省的也多是安陆、钟祥、应城、荆门等县市的,天门籍战士也有几名。正应验了那句古语:“只解沙场为国死,何必马革裹尸还”。他们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地他乡。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这里竖起一块“名震豫鄂”的石碑,将所有烈士的英名刻在碑上。眼前这块石碑,也经历了几次惊险,躲过了大汉奸潘尚武的多次搜寻,本地地下党员张德安、李方明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其沉入河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块碑才重见天日,天门县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另一块石碑上镌刻的本地英烈中,有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有土地委员、妇女主任,有游击队长、队员,还有交通员、通信员、工作队员等等。他们有的牺牲在战场上,有的为了掩护群众和护送情报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真是浩气贯长虹,英名满人间啊!
  走出陵园,我在想,石家河这块方圆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这么多英勇献身的先烈,西河马溪桥阻击战,也只是千百次战斗中的一次,就有包括副旅长在内的一百多名战士倒在枪林弹雨中。在漫长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天门、在全国,牺牲的优秀儿女又有多少,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面对先烈,面对血染的石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系湖北省作协会员,天门市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