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乡村“活力源”——我市强化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7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华丰社区景如画。(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刘银斌 摄)

黄滩镇万紫千红生态园掠影。(邓昭学 摄)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 彭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广袤的农村大地描绘了美好的远景。

而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近年来,我市通过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干事创业,培养本土人才,选派科技人才下乡等方式,不断激发人才活力,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眼下,这些人才带来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活力之源”。

能人“当家”

乡村靓丽群众幸福

在蒋场镇饶场村,提起廖启元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不是明星大腕,却是村民心中的“红人”。 

出生于饶场村的廖启元今年57岁,少年时期外出打拼,后来拥有了自己的集团公司,还担任广州轻工业商会会长。但是,他更喜欢后面这个称呼:饶场村荣誉书记。

廖启元说,回归,是因为乡愁。

2017年1月,廖启元接受市委、市政府聘请,回乡担任荣誉书记。村民大会那天,他承诺:“我会让小村庄闪光!”

但当他回乡时,眼前的一切让他心痛:进村道路两旁树枝横生,外面的车子开不进,里面的车子出不来;村民房前屋后堆满杂物,环境脏乱差。

克服重重困难,他兑现了承诺:加宽通村公路、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绿化文化广场……村民们眼前一亮:“村里真是大变样了!”

“面子”变了,“里子”也要变。去年来,廖启元带领群众种植黄蜀葵,让大家的荷包越来越鼓。如今的饶场村,变成了一片花海。

叶归根,凤还巢。总有一种情愫,吸引着各类人才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

为给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加强村干部梯队建设、为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储备优秀人才,2017年,市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123”人才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确保每村至少有1名荣誉书记(发展顾问)、2名村级后备干部、3名入党积极分子。

东东富硒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黄蜀葵丰收。(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彭丹  摄)

廖启元捐建的饶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彭丹  摄)

自此,一批批乡贤能人回归任村荣誉书记(发展顾问),积极作为,助力乡村振兴。

他们支持民生工程——

廖启元发挥人脉优势,募集发展资金200多万元支持乡村建设;渔薪镇泉湖村荣誉书记、武汉康喜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双喜捐款100万元帮助本村修建通村公路。

他们助推产业发展——

麻洋镇全胜村发展顾问、天门康旺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杨山投资800多万元建设家庭农庄,吸纳本村农民就业增收;净潭乡杨文村荣誉书记、湖北润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光明捐资1000万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他们争取惠民项目——

横林镇永兴村荣誉书记程水源帮助村里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大力发展富硒稻,为发展村级特色农业项目助力;张港镇柴口村荣誉书记雷云堂多方奔走,为村级争取文化广场项目,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张港镇顺河村荣誉书记荣芳林为通村公路建设争取指标,帮助群众解决出行难问题。

……

正是这一个个能人的回归,让家乡变得更好、更美、更靓,也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能人“兴业”

产业兴旺群众富足

工厂育秧、气雾栽培、自动灌溉、航空播种……在麻洋镇天海龙现代农业产业园,上演着一出出科技兴农的故事。

2012年,事业有成的彭文平回到家乡麻洋镇,投资兴办天海龙现代农业产业园。土生土长在麻洋,少小离家,经过多年打拼,事业蒸蒸日上。然而, 彭文平总觉得缺点什么。

“越是在外闯荡,越是感受乡情的牵绊。”彭文平说,多年在外做生意,特别想回乡发展。“能够建设家乡,为乡邻们做一点事,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经过7年的努力,天海龙已逐渐形成了有机农业、通用航空、旅游观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板块。“水上有乐园,田间可采摘,景区看大戏,升空观美景”,彭文平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但是,当时回乡的初心,彭文平一直不敢忘记。

要鼓起群众荷包,就要不走寻常路。彭文平打起了有机大米的主意。他注意到,普通大米每斤售价不到2元,但是有机大米价格可以翻十倍。

他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实施绿色种植,获得了农业农村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认证。采取土地流转、与农户合种、农民入股等形式,让周边农户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服务。

村民介绍,以前种常规稻,一亩收成不到1000元,现在跟着天海龙种有机大米,一亩收成达到4000元。

目前,天海龙流转土地面积1.5万亩,每亩年收入2000多元,年创收近3000万元。

在我市,像彭文平这样的能人回乡创业的例子数不胜数。

回乡的能人,激活了一方故土。同时,我市也有不少本土“能人”在振兴乡村事业中大显身手。

吴华平,用几十年农业创业路,书写深化农业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华丰模式”传奇,用不断创新来解决谁来种田、怎么种田、怎么发展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小变大,蓬勃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省五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董德孝,四海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组建高校专家工作团队,运用专利技术发展多种生态养殖模式,目前合作社固定社员发展到516户,社员每年每亩纯收入在2600元以上。

为了培养本土能人,打造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多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产品产销培训、虾稻产业技术培训等培训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能人积极回乡创业,专业精通的“土专家”也不断涌现,他们所探索的新业态成为了我市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力。

能人“教学”

科技服务助农增效

今年秋天,严军华的葡萄园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由于离城区不远,很多市民慕名来到他的葡萄园采摘葡萄。

严军华的葡萄好吃自有其道理。他20年辛勤探索,通过不断改良品种,先后引进种植“无籽夏黑”、“甜蜜蓝宝石”、“阳光玫瑰”等10多种葡萄,品质明显提高,吸引了本地及武汉、荆门、京山、钟祥等地的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严军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还被聘为市级科技特派员。常有葡萄种植户登门向他请教,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经送宝。“作为科技特派员,我有责任把更多更优的栽培技术传授给大家”。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他带头示范无农药、无化肥、无激素、无添加的种植模式,为葡萄种植户打开了另一种思路。

严军华是我市选派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科技资源向基层流动,去年,我市决定在三年内选派60名以上市级科技特派员,到全市119个重点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畜禽防疫防治专家王维安、农艺师何友才等一批科技人才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他们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创业,并探索多种创业模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科技特派员、彭市镇谷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少威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创业,建智能化育秧大棚,推广机械化插秧,尝试再生稻种植。今年他又带领社员试种花菜。购种、育苗、移栽,一项项种植技术难关在马少威面前迎刃而解,让大家放心大胆地跟他干。

大风起兮云飞扬,得英才兮助发展。以人才为支撑,一定会推进我市乡村全面振兴。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