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新变革

——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纪实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1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初夏时节,马湾镇翔翔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3000多亩虾稻田迎来收获季,合作社理事长肖良勇脚不沾地,每天收虾、卖虾,忙得不亦乐乎。 

  眼下,行走在各乡镇,随处可见高标准虾稻田和虾农忙碌的身影。田成块、渠相连,成为乡村一道靓丽风景。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段银庭说,去年,全市新增虾稻共作面积20万亩,从原始粗放种植逐步走向高效种养阶段。 

  虾稻共作,只是我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 

  作为农业大市的天门,一直以传统、粗放型农业为主,耕地产出效益低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激励政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和高效农业,成效明显。因地制宜,顺应市场,一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的农业新变革,正在天门大地上徐徐展开。 

  因地制宜沃野田园结硕果 

  12日上午,皂市镇泉堰村风城现代农业种植基地,成片的果蔬大棚分布在起伏的丘陵上。刚采摘的辣椒整齐堆放在大棚之间的水泥路边,等待装车。 

  “这是准备发往华西农商城的,有1000多公斤。”种植基地负责人陈义兵喜上眉梢。现在辣椒行情好,批发价都达到了8元每公斤,以前大多销往广州、武汉等地,现在货源紧张,仅天门及周边地区就供不应求。 

  风城现代农业去年3月落户泉堰村,流转土地500亩,打造集种植、采摘、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58个大棚,主要种植葡萄、火龙果、草莓、西红柿、桑葚等果蔬。 

  眼下,除了销售辣椒等蔬菜,种植基地已经成熟的桑葚等果蔬,每天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泉堰村曾是皂市镇最贫瘠的村之一,如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该村不仅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大变样,经济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胡金凤介绍,该村原来以种水稻为主,由于处于丘陵地带,大部分是梯田,不仅灌溉条件差,而且不适合机械化作业,水稻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还是望天收,亩均产出不足千元,如今,改种大棚蔬菜和林果,亩均产出翻了几番。 

  提起土地产出,陈义兵最有发言权。他说,以辣椒为例,一年可种植两季,每亩销售额可达1.2万元,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葡萄、火龙果、草莓等林果亩均产值应该还会更高。 

  如今的泉堰村,1852亩耕地,特色果蔬种植面积占到一半以上。本是产出低下的土地,却高价流转给了合作社,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而且也为村级带来了稳定的集体收入。 

  泉堰村的转变,是丘陵地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样板。皂市镇副镇长魏会军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村级实际,宜水则水,宜林则林。 

  原何岭村是该镇一个较偏远的村,有效耕地面积仅有2600亩,而且因为地势较高,水源条件差,严重影响村级发展和群众增收。去年以来,该村引进满园春和满山红两家合作社,全面推进荒山荒坡改造,种植林果等经济作物1000多亩,现已成为该村贫困户脱贫支柱和产业支撑。 

  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以皂市、九真为代表的丘陵地带,正在寻求转型之路,将短板变为优势。九真镇西白湖片区,将荒山、洼地改造成精养鱼池、经济林果,2万亩荒地上“长”出了一个亿元产业。

  让地“动”起来,让产业“活”起来。如今的天门,“天西蔬菜”、“天东虾稻”、“丘陵林果”等高效农业板块已然形成,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化。 

  紧盯市场特色农业增效益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我市,一批以农产品经销商、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改写着天门农业的发展进程。 

  13日上午,在汪场镇李胖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先平将采摘的辣椒装进篮子里,等待过秤后运往武汉。 

  李先平是汪场镇大兴村3组村民,早年在武汉做蔬菜批零生意,有着丰富的市场经验。2014年,在村委会的力邀下,他回到村里,以武汉、广州等地的销售渠道为依托,带领村民订单种植辣椒、青茄等蔬菜。 

  2015年,李先平牵头成立李胖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大兴村流转土地500亩,建起100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薄皮青椒。 

  薄皮青椒皮薄、口感好,货架期长,在市场上比较畅销。而且一年能种植两季,从5月开始,可一直销售到年底,价格也比普通青椒高。去年,合作社创收500多万元,亩均产出在1万元以上。 

  大兴村是2014年市级重点贫困村,以前,村民大多以传统种植为主,村级产业一片空白。李先平回村后,成功带动了村级产业发展。2017年,大兴村摘掉了“贫困帽”。眼下,合作社每天都有30余人在此务工,其中有10户贫困户。 

  李胖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只是我市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一个代表。来自市农业农村局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有农业专业合作社3047家,较去年增加490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全市订单种植面积30万亩,农户12万户。 

  上接市场需求,下传农户技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成为推动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动力。 

  在蒋湖农场,以天丰惠农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当地2万多户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变成了“供求关系”,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力。 

  在张港镇,以鑫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产品销售企业,对接1.8万户菜农,通过冷链物流,成功将张港花菜销售到了全国各地,花菜成为地方支柱产业。 

  作为全国酱菜行业龙头企业,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天西地区发展蔬菜订单种植面积10万亩,辐射种植面积30至50万亩,让农户不再为销售发愁。 

  品牌创建提质增效强特色 

  5月,中稻播种的季节,走进麻洋镇天海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往来穿梭的打田机械好不热闹,站在田埂上,泥土的芬芳扑面。 

  “现在正在为中稻移栽作准备,必须赶在6月1日之前完成栽插。”生产负责人付国柱对每个环节都要亲自把关,“这是我们种植的有机稻,马虎不得。” 

  2012年,天海龙在麻洋镇天仙公路旁流转耕地1.8万亩,建设天海龙生态农业科技园。 

  与其他合作社不同的是,天海龙追求的是有机农产品。“这比绿色生态农产品还要高一个档次,对耕地与种植环境都有更苛刻的要求。”聘请日本生物专家对土地进行营养改良、对水稻种子进行培育转换、栽种防护林……4年间,天海龙投入5000多万元,努力将耕地转化为有机耕地。 

  如今,天海龙有机米——“天海龙一号”每公斤价格卖到了40元以上,依然供不应求。在付国柱看来,这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这将为企业品牌创建助力,有力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致力生产高品质大米的,并非只有天海龙一家。在佛子山等粮产区,以庄品健等公司为代表的米业龙头企业,进军大米高端市场,种植的有机生态大米每公斤卖到了30元以上,庄品健大米还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农产品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密不可分。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多项举措,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支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并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实现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抱团做大; 

  实施精品名牌工程,开发荆楚农优产品,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天门农产品”品牌,新创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对获得“有机食品”、“中国地理标志”、“绿色食品”等称号的农业企业给予奖励; 

  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推进农产品向市场紧缺品种调,向优质特色品种调,不断丰富品种搭配,实现早中晚、多季节上市,执行“六统一”生产,应用“两减一增”生产技术,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 

  支持企业参展参会,全面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对企业参加市政府及市政府部门组织参加的展会,给予参会补贴; 

  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全市蔬菜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5%以上……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目标清晰,步伐坚实。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