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如虹筑坦途

——改革开放40年我市交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9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天门网全媒体记者  付磊磊

多年前,“的哥”田天才接到干驿方向的乘客,都不愿跑,如今再也没有以往的顾虑;皂市镇文岭村3组只有12户居民,通组公路却修到了家门口……

交通的日渐便利,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把发展交通事业、加快路网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有力抓手,不断完善交通路网体系,短短几年,天门交通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带动经济腾飞的引擎。

“大动脉”对接全国

一次到广州出差,刷新了小梁对天门交通的印象:早上8时从天门出发,一小时抵达天河机场,11时前抵达广州,下午参会,晚上乘飞机返回。“真是太方便了,就跟跑了趟乡镇一样。”小梁感叹。

小梁是皂市人,如今定居天门城区。他说,2005年到武汉读大学时,从天门到武汉不是走老汉宜公路就是走荷沙公路,经常堵车,一趟武汉就得三四个小时,如今,随着天仙公路,武荆高速、随岳高速等高速路网的相继贯通,不仅出行路线选择多了,而且到武汉只需要一个多小时。

小梁的出行感受是天门交通发展的缩影,不经意间,天门交通格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天门的“老交通”,原交通局副局长黄国祥说,上世纪80年代,天门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连柏油路也没有,最好的道路是6米宽的渣油路,老汉宜公路和荷沙公路是通往外界最便捷的通道,交通一度成为制约天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

为了补齐短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委市政府把构建综合交通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巧借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机遇,着力形成“公铁水并举、大中小配套、多线连武汉、市域大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以进一步凸显天门在全省交通格局中的地位。

近十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寻求发展机遇,打通外联通道,建设交通路网“大动脉”,先后争取到武荆、随岳两条高速公路过境,天仙公路、武荆连接线、荷沙公路竟陵至干驿段、皂毛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便利的交通路网格局已然成型。

2012年7月,随着汉宜铁路的建成通车,天门至此迈入“动车时代”,依托高速铁路,从天门南站不仅能直达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而且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方,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如今的天门,出门就可坐动车,开车便能上高速,货物绕着全球转……“两高”、“两铁”、“两水”、“三线”公路交通路网格局已然形成,融入武汉城市圈,1小时到达天河机场和全省大半城市,以800公里为半径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

“中动脉”带活经济

从城区对接乡镇的县乡道路,既是群众出行办事的倚靠,更是天门经济发展的基础,可谓是全市交通路网的“中动脉”。而谈起对天门市内交通的理解,“的哥”田天才无疑是很有发言权的一位。

从事出租车行业20多年,对于市内交通的发展和变迁深有感触,他说,上世纪90年代,天门城区通往乡镇的道路几乎都是碎石路,非常颠簸,不仅道路窄,而且路况差,随弯就弯,很多都是“搓板路”,很多的士司机都不愿意下乡,跑一趟修车费都不够。

转变从2006年开始,这一年,天仙一级公路正式通车,成为我市第一条快速路网。随后,荷沙公路、天岳公路、武荆连接线相继提档升级,如今,荷沙公路、天仙一级公路横贯东西,天岳公路、武荆连接线直通南北,乡镇一小时快速路网初步成型。

走进“十三五”,市委市政府将打通“中动脉”,铺就乡镇一小时交通路网作为天门交通提档升级的着力点,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公路基础建设,形成“社会办交通、建设大合唱”的格局,为公路基础建设创造良性发展环境。

整合农田水利与土地平整工程和公路建设工程,完成了天仙公路、沿江公路等公路建设;把过境街道整治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对荷沙线、金彭线等过境公路进行高标准改造,有力地助推了全市小城镇建设。

乡镇快速路网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天仙公路两旁,卓尔棉花交易中心、天门纺机、佑琪制衣、景天集团等纺织机械行业龙头一字排开、气势恢宏;荷沙公路上,小板工业园、黄潭工业园等园区趁势崛起;武荆连接线上,九真纺织服装产业园、皂市镇龙尾山工业园交相辉映……

“毛细血管”通组入户

想要富,先修路。皂市镇文岭村村民感受尤为深刻,在该村3组,虽然只有12户村民,通组路却修到了家门口,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村民文水松说,2014年以前,全村除了一条通村公路,没有一条像样的通组路,不仅影响了村民出行,而且农资运输也极其不便。因为路不好走,来村里收粮的价格都比周边村要低。

2014年,文岭村启动通组路建设,到2016年底,该村修筑了5公里通组路,基本实现了通组路全覆盖。随着路网的畅通,村里的草编产业也迎来快速发展。

文岭村第一书记文华佗说,路,就是大通道、大民生,路一通,百事就通,脱贫致富就有希望。

曾几何时,农村群众出行也遭遇过极大不便。黄国祥介绍,上世纪80年代,村里面几乎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 雨天两脚泥。上世纪90年代初,通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改造加快步伐,而后不断提档升级,从泥巴路变为石子路再到水泥路,如今有部分已经升级为柏油路。

作为改善群众出行最实惠的民生工程,农村路网诸如毛细血管一样,直通千家万户,建设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市将加快农村路网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出发点,加强科学规划,极力争取政策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保障了农村交通路网的有序推进。

早在2012年,全市878个行政村就已实现通村公路全覆盖,到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4387公里,其中乡、村道路约3929公里,占比85%以上。市交通运输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需要修建的通组路总里程近4000公里,目前已完成2400多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该局在加快通组路建设的基础上,收集民意,不断完善路网建设,消灭“断头路”,让老百姓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大道如虹,前景可期。随着我市道路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必将推动天门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奋力赶超、加速奔跑。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