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种好粮产好米吃好饭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08日
来源:新华网
打印:
字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题:为了百姓餐桌上热腾腾的一碗好饭——粮食品种升级满足舌尖上的新期待

 新华社记者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丰收在望。种好粮、产好米、吃好饭,一头连着农民的腰包,一头牵着百姓舌尖上的新期待。

 九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稻虾米”“富硒米”“小包米”……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曾经一碗普通的大米迎来新的“打开方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尝得到的喜悦。

 “虾稻共育”让大米更美味

 加点猪油和白糖,严控水量和火候……这是湖南省南县金之香米业的销售总监王敏和同事们,经过整整一年的摸索,发明的“煮饭秘籍”。

 “一年的反复试验,就为了让我们生产出来的好米,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煮出一锅好饭。”王敏说,厂里出产的“稻虾米”最便宜的每斤8.8元,最贵的每斤68元,不管买哪一种,都配有一份“秘籍”。

 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是个传统农业大县。过去,稻米品质不高,为了扩大市场,一些米厂之间打“价格战”,每斤大米顶多卖两元,利润只有一两分钱。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图文互动)(3)为了百姓餐桌上热腾腾的一碗好饭——粮食品种升级满足舌尖上的新期待

 这是9月19日在湖南益阳市南县茅草街镇庆丰村拍摄的采用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田(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王敏所说的“稻虾米”给这里带来了转机。2015年,南县开始选育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的优质稻品种。每年春天将小龙虾的虾苗投放到田间,初夏时节收完虾,再种一季水稻。“小龙虾+优质稻”的模式,让一亩稻田的平均收入超过3500元,比过去翻了好几番。

 不仅虾肥稻香,生态也更安全。对农药化肥,小龙虾是最敏感的“质检员”,可以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

 “2018年,‘稻虾米’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县副县长武深树介绍,目前全县稻虾种养规模达50万亩,年产小龙虾8万吨,“稻虾米”24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王敏还记得,去年12月,自己去香港参加一次农产品展销会的情形。刚开始,展台前的人并不算多,王敏便照着“煮饭秘籍”煮出一锅“稻虾米”。“开锅时,大家立刻就被香气吸引过来了!”王敏说,不到10分钟,带去的大米就以每斤20港币的价格被一抢而空。

 过去在南县,一些餐馆里的米饭都免费提供,但“稻虾米”正在渐渐改变这个传统。一位餐饮从业者告诉记者,自家店里一桶米饭已经卖到15元,一些顾客的“饭量”却是过去的两三倍,“菜反而卖得少了”。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图文互动)(4)为了百姓餐桌上热腾腾的一碗好饭——粮食品种升级满足舌尖上的新期待

 这是9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辽宁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街道邵林子村稻田。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加点功能”让大米更营养

 硒,这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几年前,对于老农民金宝军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如今,喜获丰收的他在黑土地上收获着新“硒”望。

 黑龙江省方正县三面靠山,一面临江,耕地面积126万亩,其中水田达100万亩。世代务农,金宝军靠十几亩水田,一年只有2万元的收入。种植方式单一、农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也曾一度困扰这个“鱼米之乡”。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一项土壤硒分布研究发现,我国土壤硒含量较低,需要外施硒肥弥补不足。

 百姓餐桌上的健康需求吹来一场田间变革。为了让大米更有特色,方正县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探索富硒大米的生产方式。

 “让水稻‘吃饱’,才能长出富硒大米。”每年8月,几十架无人机和施肥机在稻田上作业,通过喷洒叶面肥,提升水稻中硒的含量,种出的大米可以帮助人体补充微量元素。

 “我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就是市场上需要啥,消费者想吃啥,农民就种啥。”金宝军说,现在合作社实行订单农业,“不少人点名要咱的富硒水稻。”

 市场的热捧最有说服力。今年,方正县投入650万元,免费为农户提供硒肥和技术服务。全县富硒水稻种植已由最初的1个村、100余户,扩大到8个乡镇、1万多户,种植面积达62万亩。火起来的“富硒米”带动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图文互动)(2)为了百姓餐桌上热腾腾的一碗好饭——粮食品种升级满足舌尖上的新期待

 黑龙江秋然米业有限公司员工在新建的富硒大米智能加工生产线上操作(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何山 摄

 为了满足日渐增长的市场需求,方正县里的一家企业今年建起了一条年产60万吨的富硒大米生产线。从大米脱壳到加工包装整个流程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企业负责人顾冰松说,新加工方式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保证了生产安全,让更多百姓吃上健康、营养的富硒大米。

 如今,当地新一批“富硒米”订单即将出库,金宝军也盘算着把即将收割的新米,邮寄给远在青岛的亲戚尝尝。

 “按顿包装”让大米更新鲜

 “一小包是220克,能蒸出三碗米饭。一次拆一包,正好够三口之家吃一顿。”在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兴德村,物元农场营销总监陆晓泉向记者介绍。她手里托着一个只有巴掌大小的“小包米”,如同小零食一般,模样可爱。

 随着金黄的水稻进入收获季,1000多亩有机稻田收割已接近尾声,一车车水稻正进仓入垛。和村民们过去成吨成吨的卖大米不同,农场把新收获的水稻,带着稻壳储存在仓库里,这种方式在农村并不多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图文互动)(5)为了百姓餐桌上热腾腾的一碗好饭——粮食品种升级满足舌尖上的新期待

 5月30日,在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兴德村,物元农场营销总监陆晓泉(右)与同事将包装好的大米摆放整齐。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有订单才加工,带壳储存更保鲜,大米品质更好。”陆晓泉说,“小包米”17.8元一包,不仅方便食用,还利于储存,深受年轻消费者欢迎。每年35万斤的产量,当年就能销售一空。

 不仅卖大米,农场还面向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在他们的客户微信群里,专门的营养师不断根据客户的个人口味和身体健康状况,推出定制食谱。农场的有机大米每斤20多元,依然十分畅销。

 为何如此受欢迎?包括陆晓泉在内的农场经营者,都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五年前,他们来到兴德村流转土地、建加工厂,选择有机肥料、人工除草、生物防虫,稻田里还养起了鸭和蟹。

 当时,种了20多年水稻的村党支部书记国洪义说,这些娃娃们还是太年轻,哪懂庄稼地里的事儿。没想到,好一顿“折腾”下来,让村民们开了眼,也服了气,开始跟着这群大学生一起干。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图文互动)(1)为了百姓餐桌上热腾腾的一碗好饭——粮食品种升级满足舌尖上的新期待

 2016年8月29日,在吉林辉南县兴德村一处农场,一家来自北京的客户在自家定制的稻田前留影。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如今,农场凭借标准化种植管理和电商销售平台,种植的有机大米供不应求。农场还搞起了“私人订制”,消费者可以租一块田,通过田间的摄像头,就能够看到大米从播种、生产、收割到加工的全过程。这种私人订制服务已经覆盖500多个农户,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在希望的田野上,欣欣向荣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开启崭新气象。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作物订单生产面积增加1200多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增加300多万亩,优质稻谷面积增加150多万亩。各地因地制宜,正在发展多样性特色产业和多种形式的高效种植模式。(执笔记者:李凤双、杨思琪,参与采写:于文静、周勉、薛钦峰、王君璐)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