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闯荡世界的天门人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04日
来源:
打印:
字体:

  记得2000年的夏天,我重走郑和下西洋航线来到印度的加尔各答时,遇到一位华人妇女,她家在印度从事牙医,说父亲来自湖北天门。她还讲,来自天门的华人在印度远不仅她们一家。

那是我在海外第一次遇到来自中国内陆的天门籍华人,此前遇到的华人大都来自沿海地区,因此留下深刻印象。这次见到天门市侨联主席蒋国威先生,进一步了解到,天门是我国内地最大的侨乡,有8万多名华侨、华人旅居在海外44个国家或地区。

他介绍说,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有大批的天门人因连年水灾,民不聊生,便靠扎纸花、打三棒鼓、挑牙虫等手艺,携家带眷到海外闯荡。一旦站稳脚跟,便会联系更多亲友和乡邻出洋谋生。

  当时线路大致有两条;一条是北上闯关东,出国境到俄罗斯,再转迁到法国、德国、匈牙利等国家,还有人参加过苏联红军;第二条是下南徙,经汉川到汉口,然后乘船到上海,或取道香港、厦门前往印尼、马来西亚等南洋地区。

  蒋先生本人目前在海外的亲友就有200多人,分布在14个国家。他的祖父1930年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以镶牙为业,后来定居斯里兰卡,任斯中友协副会长。而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则更早走向世界——1880年就去了印尼的泗水。

  今天的天门人传承了祖辈勇于开拓的精神,改革开放之初,便有许多天门人到沿海地区打拼创业,从事服装、医药、食品等行业,告别了祖辈的三棒鼓。旅居海外的新移民中,则多为一批批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武汉晚报记者 范春歌  天门日报记者 董莉)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