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三奖一补”政策3年700亿县乡政府运转如何?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07日
来源:
打印:
字体:

    “输血”到“造血”
  激发县乡政府积极性主动性

       “前几年,我们学校的老师工资时有拖欠。有时一年只在中秋节和春节发两次工资。现在,学校的公用经费直接由结算中心拨付到学校账户,老师工资有保障了,而且还在逐年增加。”河南省滑县城关镇一中校长米希姣的感受,折射出近年来我国县乡财政状况的显著变化。
  “东拼西凑,寅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这些曾是我国部分县乡财政状况的真实写照。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够完善、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等诸多原因,我国有相当部分县乡财政一度较为困难。
  县乡财政的运转状况,关系到政府能否为百姓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也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定。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一系列激励约束政策,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三奖一补”的核心是激励,首先是激励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王祺扬说,2005和2006两年内,财政部累计给湖北省安排“三奖一补”资金20亿元,而省级财政则配套拿出了近40亿元,有效促进了财力的进一步下移。
  财政困难县自身增加税收,也能够得到奖励。河南封丘县财政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奖一补’政策在当年就起到了积极作用。‘奖补’资金下达后,县政府对财政收入完成总量的奖惩比例进行了明确,调动了县乡政府组织收入的积极性,2005年乡镇一级实现预算收入就同比增长了62%。”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难就难在如何打破“上包保”、“下靠要”依赖等待“输血”的思想。而“三奖一补”政策的实施,正是努力探索建立一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具有激励作用的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和方向努力。
实践证明,这一机制已经发挥效果。

    “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
  县乡机构改革促公共服务提速

  县乡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县乡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严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针对这一问题,“三奖一补”政策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
  湖北天门皂市镇党委书记吴铁柱说,2005年之前,皂市镇机关干部63人,有财办、经委等办公室20多个,机构设置多,财政包袱重。由于工资难以及时发放,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2005年,皂市镇进行了镇机关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办公室减少到3个,人员减少到48人,轻装上阵,干部们有心思去谋发展,政府也有财力为百姓谋福利了。
  天门市常务副市长王小平介绍,2005年天门市进行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财政供养人员减少4000多人。“这部分人员的安置,如补偿费、养老保险等,需要一下子拿出大笔资金。没有‘三奖一补’,改革就很难推进。”而从全国范围看,实施“三奖一补”政策以来,全国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到2006年,各地共撤并乡镇2477个,累计减少财政供养人员62万人。
  吴铁柱说,在乡镇“七站八所”撤并、人员分流后,他们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每年年初,政府安排预算,签订“以钱养事”合同和人员聘用合同,对人员基本报酬、保险、责任项目都分别明确,每季度、年度进行检查验收,与“以钱养事”资金直接挂钩,并把服务群众的满意率和签字率作为检查的重要内容。
  过去的“七站八所”变成了一个个服务中心。单位性质变了,人员身份变了,为百姓提供服务的效率却更高了。吴铁柱给记者拿出一本《皂市镇阳光服务中心服务手册》,手册里各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服务承诺、中心负责人电话等一一列示。“以钱养事”机制的建立,保证了各服务中心把财政资金全部落实到相应的服务项目上,改制人员的收入有保障了,村民们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也更好了。
  县乡财力增强后,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也增加很多。皂市镇卫生院院长颜冬香告诉记者,近两年卫生院新添置了彩超、腹腔镜等新医疗设备,每年设备投资都在50万元左右,其中一半资金来自财政投入。医疗条件改善了,不仅本地人看病享受到了便利,还吸引了周边县乡的百姓。
  县乡机构改革促公共服务提速,老百姓得了实惠。河南省滑县枣乡党委书记刘好方说:“在基层干部群众眼里,‘三奖一补’是一项财政激励政策,更是个民心工程!”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