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走不出的乡情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8日
来源:天门网
打印:
字体:

  ◇甘容

  父亲去世后,回娘家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一则没有了落脚的地方,二则生活似乎总是忙忙碌碌,经不起来来回回。

  娘家地处汉北河以北,皂市河以南,一个相对偏僻、交通非常不便利的小村落。听长辈们讲,这里原本是一大片沼泽地,新中国成立后,从五湖四海搬来的人多了,慢慢地填平了沟壑,才有了现在村庄。因此,村里姓氏繁多,邻里联姻的也比较多,一来二去,很多都是亲上加亲。俗话说:隔山容易隔水难。村子窝在两条河腰子里,赶个集不仅隔着水,还隔着十里八村。在两脚行天下的年代,能有颗糖吃,就是莫大的恩赐了。但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仍然挚爱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它不仅有着新鲜的空气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乡野气息,还孕育了小伙伴们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承载了我们童年时期太多美好的回忆。时不时有意无意地触碰记忆的礁石,还是那么的有温度。细细地品尝,慢慢地体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远走他乡的日子里,苦辣酸甜任你回味,多少时候为成年后奔波世界里的灰色地带静静疗伤,为无处安歇、四处游移的灵魂抚平创伤。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故乡都是那一碗甜甜的羹。

  “田家少闲月,五月倍儿忙”。蛙鸣虫叫,鱼跃雀散,初夏的田野已是喧声鼎沸了。扶摇而上的风筝拥入碧空的怀抱,地上的人们舒展着筋骨铆足了劲,卷起裤管,弯下腰,任太阳蒸发掉汗水,任麦秆拂落帽檐。开满茧花的手告别“二五八”、“三六九”,在田间地头挥洒着汗水,大刀阔斧,干农活也是一副行家里手。闲的时候痛痛快快玩,忙的时候实实在在干,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写照。

  “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悠扬的旋律毫不费力地将你带回曾经陶醉过的时空,思绪了无痕。少时,村卫生所前的露天电影见证了几代人的青春与成长。夜色降临,两根电线杆上夹一块幕布,在那个娱乐项目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是人们日常生活里最高级的消遣方式,也是小伙伴们乐此不疲的游乐场。当放映机射出的第一束强光打在幕布上,电影开始了,小伙伴们打着各种手势在银幕前尖叫着:“看电影了,看电影了!”伴着放映机的沙沙声,电影人物响亮的对白透过空旷的村野飘向远方。星空、蝉鸣、蛙叫以及摆着小板凳坐在银幕前的我们,都是对露天电影最好的告白。如今,走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穿梭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跻身于繁华的都市里,露天电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再翻启已是泛黄的胶片,黑白胶卷里有我们曾经快乐的模样。

  离村子大概500米的河堤旁有一些零散的小瓦房,住着一个特殊群体,与村落遥遥相望,似乎格格不入,又觉浑然一体。房子保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基本构架:屋脊,房梁,灰瓦片,青石门槛。一砖一瓦都诉说着房子的悠久历史和人情冷暖,有声、有形、有韵。在那个拥有三兄四弟、七大姑八大姨的年代,等到孩子们都成家了,老人们为了避免与儿女不必要的争吵,纷纷搬到河堤岸边建起了小瓦房,算是与儿女们“分家”了。然后在房前屋后种满了蔬菜,养起了鸡鸭牛,孩子们闲暇时来摘摘菜,捡捡鸡蛋,倒也其乐融融;过路的人来借个水,歇个脚也是平常的事。老人们从来不吝啬他们的热情与周到,久而久之,这一方宝地倒成了一个快乐驿站。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温暖的角落,里面装满了幸福。虽然家已经搬离村子好多年了,但是每次回去,左邻右舍依然呼吃喊喝,盛情款待,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有一种幸福叫——回娘家。它不仅是一种牵挂,是失落心灵的避风港,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

  炊烟袅,游子归,那里有等你的人;时光流转,意象交锋,那便是记忆里故乡的模样。莫说乡路长,莫道乡路远——常回家!

  (作者系天门人)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